2011年考研政治大纲(网络版)

2010年09月07日16:0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先进性建设 国民党正面战场 劳动的二重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实践本质 辩证否定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立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字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沦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 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2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8 %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约16 %

  多项选择题 约34 %

  分析题 约50 %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向。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劝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利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休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荞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石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杜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间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气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待点。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_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改革。

  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改善党的领导。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启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