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减负老师家长坐不住 专家炮轰减负令是形式主义

2013年09月10日10: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家长 形式主义 择校热 老师家长 指导意见 课程改革 阶段学生 巩固知识 义务教育 交错布置

老师称最该减负的是中学生

低年级作业本就简单

不用做书面作业,孩子们看似比原来轻松多了,但不少老师认为,小学生本来在课业上就没有很大的压力,最应该减负的是中学生。

在宝安区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张老师,目前教小学一年级语文。她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布置书面作业,但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会在课堂上预留时间给学生抄写作业。张老师说,小学生本来就没有升学压力,即便有抄写作业,也是很快很简单就能完成。

除了张老师,记者还采访了四名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他们都认为,减负不能一刀切,不能一点书面作业都不能有,应该随着年级的增加而进行减负的增量,他们认为在低年级进行减负其实效果并不好。

老师担心差生分数更加滑坡

“减负”同时得“提质”

“90分以上的学生没有变化,但是差的就更加差了。”张老师告诉记者,这就是为什么她认为减负不能一刀切的原因。她说,小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还比较不懂事,多半要靠一些机械的手段和大人的指导,才能形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现在不布置书面作业,即使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复习和预习甚至朗读课本,“到底做了还是没有做,根本不知道。”

张老师说,那些原来能考87分、88分的学生,上学期期末考了83分、84分,还有一个孩子掉到了70分,她担心这才只一个学期,如果没有缰绳拉着他们,以后的成绩会更加拉开差距。

对于这个问题,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减负”与“提质”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要减去机械、重复、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位负责人说,如果学校不下力气推进课程改革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减负”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其结果必然是:要么学生课业负担始终减不下来,要么出现课业负担和教学质量都“减”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减负”,实际上是给教师“增负”。

应试教育不改一切皆是治标

家长要给孩子“增负”

“有什么意思,还是我们家长负担最重,除非不用中考和高考。”正接小学六年级女儿放学的肖女士对记者说,小学升初中是就近入学的,“但是中考和高考是赤裸裸的现实啊”。

“我家孩子周末还去邦德学外语。”吴先生的孩子念小学二年级,虽然学校不布置作业,但是他很多朋友一样周末会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吴先生说,学校没有作业,但家长压力很大,每天下班就要盯着孩子抄写生字,盯着他读书和看书,要不然就“撒欢”了。

吴先生说,除非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否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他说,现在虽然学校没有练习册,但“我看很多小朋友回家都要做爸妈买的练习册,全家人跟着一起‘增负’。”

南山区的何老师说,如果减负不延续到初中和高中,小学的减负很快会流于形式。即使学校执行了规定,但家长肯定会想方设法给孩子加压,这样小学还是会走回课业负担极重的老路。

目前很多学校尚未能一步到位

结合实际不能一刀切

马女士告诉记者,减负方案公布后,她每晚还是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到晚上9点,十分疲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减负”政策出台,家长反应激烈,联合向校方施压。这位老师指出,只要应试教育还存在,减负就不能一刀切,否则就是流于形式。

宝安区的张老师指出,作为老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他们只能从学生的作业中掌握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没有了作业,她自己心里没底。

福田区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之所以有些学校行动很快,是因为教育局之前很多文件都有提及减负。这名校长说,针对现在出台的减负方案,学校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细节。他告诉记者,目前还有很多学校未能做到一步到位的全员减负,他强调:“重要的是根据学校的情况,结合方案制定符合自己的操作细节,不能一刀切。”

专家炮轰

减负令是形式主义

不敢叫板现有体制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发布“减负令”,可以表明教育部门对于减负的态度,也可视为对公众关切问题的回应,但这不是真正解决学生负担沉重问题的途径。他说,真正让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同时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但不管如何,都将向现有的既得利益和权力格局开刀。于是,既要回应公众,又不触及既得利益,也就只有发“减负令”的选择了,但这从本质上注定了“减负令”根本起不到效果。

熊丙奇认为,真要让学生负担减轻,功夫在减负之外,取决于政府是否放权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由于没有实质的放权行动,在现有教育管理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框架内,减负措施再怎么严厉都是“纸老虎”,是政府部门回避改革关键问题的形式主义文章。

“几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减负令已经上百条,可学生负担越治理越重,就是这一走向的具体体现。”他说,只有政府回归本位,不越权干涉学校,给学校办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放权给学校自主办学,教育才能回归本位,学生的负担不需要“减负令”也自然会轻下来。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