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背景>>>
武汉三次
成立乙烯办
乙烯项目预留用地40年
“1970年,武汉就提出上乙烯项目。”昨日,老石化人、武汉化工区顾问汤礼忠回忆:“执着追求背后,是化工之母乙烯的基础地位,以乙烯为核心的化工产业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武汉化工区负责人介绍,专门的乙烯办在武汉成立过三次,“七五”、“八五”规划中,武汉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中,钢铁、汽车、石化三大产业雷打不动。
洪山北湖地区一块约3平方公里的土地,40年来历经多次规划调整,但武汉一直为乙烯项目预留这块地。
2010年,80万吨乙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在北湖地区,过去的田野风光被林立的厂房车间、管廊交错的化工装置取代,L型的核心厂区出现在蓝天白云下。“核心厂区面积相当于409个足球场,是过去武重建厂时面积的6倍。”汤礼忠说。
3年紧张的建设过后,昨日,武汉高端化工行业的核发动机正式“点火”。
“投产半年大约就能实现30万吨的产能,销售额约100亿,今后,武汉将告别大城小化工的尴尬。”他说。(记者 吴昊)
核心机组全部国产化
打破乙烯设备
51年“洋垄断”
昨晨,武汉80万吨乙烯一次开车成功,与此前的大型乙烯项目不同,武汉乙烯核心机组全部国产化,此次的开车成功,打破了我国乙烯设备51年“洋垄断”。
武汉乙烯核心“三机”全部从沈鼓集团定做,操作工艺包、裂解催化剂也全部使用国产,“以购置费为基数,武汉乙烯国产化率高达87%。”武石化副总经理鹿令义说。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建乙烯,不仅全套技术靠引进,连工厂的螺丝钉都要从国外进口。”中石化一位专家回忆:“由于技术落后,国外制造商对国内采购设备的交货期从一年延长到两年,价格也上涨近一倍。”
和设备同样“昂贵”的,还有配件,再次购置配件,外商售价通常会在原价基础上翻几番。
首次使用国产设备,意味着风险增加。昨日开车过程中,武石化两位副总经理坐镇现场。“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化工行业专家表示,武汉乙烯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将成为中国今后新建乙烯项目的标杆。(记者 吴昊 通讯员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