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11岁的熊守会只有一件单薄棉袄,手都冻伤了。
11月27日,毕节市八寨镇劳动村放学路上的孩子们。这里在镇上读书的孩子们每天早晚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
早晨6点,马圈里传来几声咴咴声,贵州大山里的天空还盖着一层朦胧的月色,11岁的熊守会已经摸黑起床准备上学。这个四面环山的苗族村落名叫劳动村,隶属毕节市东北部的八寨镇。村里两个组,100多户人家,有66个子女在村里的泥树小学读书,其余的孩子在镇上学校念书,来回需要两个小时。
“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我们村的大麻烦。”泥树小学教师兼校长陶进军说。在陶进军的回忆里,除了他,没有别人到村里工作过,甚至连支教的念头都没有。这个民办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两个年级,3年级和6年级。他给一个班上课时,只能安排另一个班上自习。他说,自己学历有限,有时都有些力不从心。
没有玻璃窗的教室
泥树小学一方土屋,两间教室,土屋的窗上已经没有玻璃,只剩破烂的塑料薄膜凑合当成窗纸,伴着冷风不停地拍打,屋里的学生们不免冻得倒吸鼻涕。教室的地面凹凸不平,满是泥巴,地上横竖摆着几个残旧的长凳长椅,也就勉强成了桌椅。“教室破旧不敢动瓦,迁入电线,但冬天的山里雾气重,经常见不到太阳,不仅影响孩子们看书写字,有时连上课都成问题。”陶进军说。对熊守会而言,这个学期还算幸运,她被分在窗户旁边的位置坐,比别的同学更方便看书——一个没有灯光的教室里,窗户和门外闯入的阳光成了不多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