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休假能否带来"从容治学" 学术"快"车刹住?

2012年05月29日16: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学术环境 学术发展 学术评价 学术水平 学术风气 学术评估 休假制度 治学 福利 学术研究

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学术素养,重在内在心境,更在外部环境,学术休假只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林杰说,“它对促进学术风气的改善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作用,但作用可能有限。给学术松绑,归根结底,是靠高校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用人机制、国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学术休假只是扮演了一个很小的角色而已。更何况,只有松绑后的学术环境才能真正培育出‘从容治学’的心境。”

学术休假是好的开始,但是仅靠学术休假,恐怕还是刹不住学术“快”车,敌不过浮躁学风。谁能为学术真正松绑,是值得深索的问题。

早在2001年,李文海、张岂之、章开沅、龚书铎等四位著名史学专家就不约而同地将“药方”首先开在了对当前学界“量化”管理的科学思考上。

龚书铎认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审慎看待量化管理的预期效果,不能太乐观。现在有一个不妙的趋势是管理者把量化问题看得越来越重,这就很值得忧虑。量化只是一个导向,唯“量”是从肯定不利于学术发展。潜下心来做学问,本是治学的常理,但现在如果有谁潜心坐冷板凳,不要说十年八年,一两年不见成果,就要出麻烦。因为你不能老当助教、讲师,总得评副教授、教授,没有上级要求的‘量化’成果,光讲业务如何精,怎么评得上职称?这就逼着学人搞泡沫学术,年轻人动辄著述等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唯‘量’是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而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李文海则指出:“社会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短期效应,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对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可取的。要探索一套既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又有中国特点的学术评估办法。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那一套,也不能按照搞工程的办法来管理学术。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下决心改进当前流行的一套量化办法,否则,会为浮躁学风的蔓延推波助澜。”

“最好的制度,就是少让学者分心的制度。”洪成文对好的学术环境的期待更显平实,在他的眼里,学术休假制度的热炒、热议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实实在在的改变,“毕竟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姿态。”(通讯员 邓 晖 记者 丰 捷)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