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被母亲带着咨询留学政策,但似乎心不在焉 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摄(资料图片)
不久前,世界大学排名高于清华、北大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官网上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而且该校在国内很多省市的录取线仅相当于“一本”。此举不光使得各大留学中介咨询电话激增,也引起了民间和教育界热议———
悉尼大学这一举动会否加剧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中国高校如何留住优质生源?新一轮留学潮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未来?
A
低龄留学
是无奈?是逃避?
2011年,国内一项针对计划出国留学学生学历的调查显示,高中生占22.6%,本科生占62%,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后继续高中的学习。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本科生申请出境学习仍是主体,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此外,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全国弃考人数达84万人,2010年则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与此同时,参加“美国高考”SAT考试的学生近年来成倍增加。据新东方SAT培训班提供的数据,2004年仅几十人参加培训,2011年变成了4000人。
与前几年略有不同的是,近年来,优秀高中学生在留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才出国”已成了“老皇历”。在上海市一所知名中学,300名毕业生中,有180多人选择出国深造。其中不少人手握3所以上国外名校录取通知书。而在广州,如华附“A—Level班”,学生从高一起就将目标瞄准了 “国际高考”,备战美国SAT考试和英国A—Level考试。
近年来,我国高考生源总体上正在并将持续呈现递减趋势,尽管高考录取率在逐步提高,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日趋多样化,新一轮留学潮依然来到。
这一轮留学热始于1999年。似乎是突然间,那一年的留学人数比上年增长了近30%。从那时起,越来越多家长及学生发现,除了公派、考奖学金,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拿出几十万元送孩子出去。
如果说中国此前几轮留学热反映的是对先进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国家民族或个人命运的渴求,那么,这一轮留学潮则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一种无奈和一种逃避。
很早就把女儿送到英国读私立学校的韩女士说,英国高中的三十多门课程中,只要修完三门就可以毕业,这些课程里,“总有一门是孩子感兴趣的”,因此学得很快乐。学校注重日常的学习,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优秀高中生扎堆留学,折射出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失望情绪”。只有优秀的学生和优质的师资互相推动,加上一流的学术研究,才能使大学成其为一流。很多大学的科研,要依托于学生资源,一旦这种氛围和资源消失,这些“顶尖大学”很快就会失去光彩。高校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反过来又导致对高中生吸引力不足。如此循环,发展前景堪忧。
生源是决定大学学术水平和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当多教育学者为大学改革招生制度呼吁多年。这次悉尼大学的“抢夺生源”之举,也反映出海外高校录取学生的多元化趋势。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人家很聪明,你们中国的青年才俊,自己带着巨款,去他家受教育,发现好的给个绿卡留下,欠佳的自谋生路。最终人财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