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2.
几多艰难——
避免走“会考”老路
尽管从制度设计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会考”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在部分省份的实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同“会考”所面临的相仿的尴尬。
江西省自2010年1月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水平考试。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研究”课题组近期从南昌、赣州、九江等6个市随机抽取12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有师生认为:“高中只需要高考,学考应当取消”,考试压力也使得部分师生对学业水平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一些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把其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的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最强烈。个别地方对考试监管不严,使得考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公平性,很多师生对此意见很大。
调查同时显示,师生对“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呼声也比较高。不少地区学业水平考试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1科。一些师生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
以上提及的种种问题,与会考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仿。如何避免同“会考”一样的尴尬,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陈爱忠老师分析,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错误认识制约了学业水平考试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现象,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诚信度,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
几多忧虑——
拒绝成为“小高考”
我们看到,与“会考”相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被赋予了另一项举足轻重的功能:“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按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与高校录取逐步挂钩。这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思路,也是国家未来高校录取人才方式的改革方向。但是,遗憾的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在一些省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却被定位于“小高考”,从能力评价再次“沦陷”至“应试”的漩涡。
调查得知,从近年来出台的与高中新课改相配套的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两者的挂钩形式有“硬挂钩”与“软挂钩”两种。海南省、江苏省和广东省是“硬挂钩”的典型代表,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作为高校分层次录取的必要条件。如海南省将基础会考的总成绩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江苏省则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全部为A的考生可增加10分投档进行录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软挂钩”:在考生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
制度建设初衷本是完善高考录取制度,为何在实践过程中却演变为“小高考”,为考生带来又一重应试压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集中高考录取,如江苏建立“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中学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方式,成为让考生重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最有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实质是将学业水平考试嫁接在集中录取之上,将高考录取由统一高考分数门槛,变为“统一高考分数门槛+学业水平测试门槛”,学生负担更为沉重,学业水平测试“当仁不让”地成为“小高考”。
熊丙奇强调,推行真正意义的学业水平测试,当依照一个基本原则,即教招考分离——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也就是说,学业水平测试是不能与中学的学科教育紧密挂钩的,而应突出对中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评价,这样,在大学的招生中,就形成“中学学业成绩(平时表现)+学业水平测试评级+大学自主评价”的综合体系,而不是中学学业成绩看学科成绩、学业水平测试仍旧看学科成绩、统一高考还看学科成绩这种教招考紧密一体化、只注重学科单一评价的格局。
同时,还有专家指出,我们国家的学业水平考试借鉴的是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但借鉴得不彻底。目前,我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停留在每门学科的考试,而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其实与以前的“会考”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分割在高中不同阶段。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是,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就味同鸡肋,而如果与高考挂钩,就必然导致考试科目的重复,同时增加高考的负担。
显然,避免重复“会考”的尴尬,避免成为“小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