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游戏中了解异性标准
在北大生活教育的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猜谜游戏”,这让刚接触这门课程的赵月感觉十分新奇。游戏开始时,学生按性别被分为四五个小组。老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你将来想找什么样的妻子;女生,你将来想找什么样的丈夫?第二个问题是,男生,你们猜女生将来想找什么样的丈夫;女生,你们猜男生将来想找什么样的妻子?
“温柔,善良,漂亮,孝敬父母,小鸟依人,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这是男生对未来妻子的期望。“高大,帅气,负责,孝敬父母,体贴,关爱……”这是女生对未来丈夫的期望。
当男女生看到对方讨论出的答案时,他们发现有些答案是自己从未想过的。例如,很多女生列出希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做家务、会享受生活、不夸口、干净、有主见”;男生列出希望对方“负责、健康、自主、乐观、不无聊、欣赏他”。男生和女生都对对方的回答感觉惊讶,好奇这些自己从没想过的要素竟然是异性非常看重的。
男女对异性期待不同步
>>专家分析
王琪是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下的LE生活教育项目的中国讲师及国外专家翻译,曾到上百个大学作过婚恋主题讲座。接触大量大学生后,她发现,中国的婚恋教育大都离不开无处不在的媒体。“韩剧与台湾偶像剧传递的王子与公主式的爱情梦想,美剧传递的开放的性态度,以及各种电视节目尤其是当下盛行的相亲节目,对当代青年人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年人对影视作品中爱情文化的学习已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而这种社会教育往往是片面、偏颇的。”
“年轻人一旦进入恋爱,总以为自己与异性的期望值和时间表是一致的,但实际上男女对异性的期望很多时候非常不同。”王琪解释着这个游戏的初衷。“我们想告诉学生的是,恋爱和婚姻最重要的是‘成为合适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找到合适的人’。如果一个人能按照异性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提高自己,那么将来就更容易吸引那些合适的人,更容易预备好进入恋爱和婚姻。”
大学婚恋课程
两门婚恋课常爆满
记者采访北京各大高校了解到,专门开设婚恋方面课程的高校不多,但大多数学校都会将这部分内容融入两性关系类的课程中,邀请校外专家做婚恋、情感相关的讲座,还有一些学校会在心理健康课、性教育课中穿插婚恋观的教育。
“目前大学生已经可以结婚,但是由于在校园里谈到恋爱和性都觉得很敏感,所以在大学里真正的婚恋教育类课程非常少。” 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田宝伟博士介绍,目前北交大除了开设一些讲座外,也尝试开设了两门选修课,《两性心理学》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这些课程中都会涉及一些婚恋教育。这些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很多时候课堂都爆满。
田宝伟认为,婚恋教育非常有必要,因为大学生已到了恋爱的生理期以及法定可以结婚的婚恋年龄。但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正规恋爱和性的教育非常少,大部分是通过寻找报刊和音像制品获得这方面的内容,所得知识比较偏颇。田宝伟表示,他们会在课堂中讲爱情理论,也会讲爱情心理学的理论,两性交往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爱情和婚姻的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