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成大学生中学初恋 校园婚恋课程走红

2011年11月15日10: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初恋 教育类课程 校园 课程介绍 大学生恋爱 中学

2011年11月11日,六个1相聚,被称为“神棍节”。当天,许多尚未婚嫁或恋爱的人选择用狂欢的方式度过,甚至有人为了赶在这一天“脱光”不惜在网络上自爆各种隐私征婚。如今,“剩男剩女”的年龄门槛越来越低,不少大学生也害怕被剩下。在大学生们期待爱情的同时,高校也适时推出了很多校内的婚恋课程或婚恋讲座,教授恋爱技巧。不知不觉中,婚恋课程悄然走红。

学生案例

光棍节当天,为了“庆祝”单身,北大大二女生小静和宿舍的几个姐妹一起去KTV狂欢。其实小静是有男朋友的,他们青梅竹马,男友通过奥赛保送北大,而她则通过艺术特长生考试来到北大。可宿舍三个姐妹都是单身,所以她不得不“牺牲”和室友一起过节。

到了大学,和许多女生一样,小静喜欢与宿舍的姐妹们在“卧谈会”上讨论爱情。与高中时“忐忑”的早恋不同,在遥远的北京,爱情不再是负担,而是甜蜜,“有男友陪在身边感到有安全感”。

小静介绍说,室友小婷欣赏美剧《欲望都市》传递的洒脱爱情观,认为那才是“女性解放”的标志;室友蕊蕊则因为父母离异认为爱情和婚姻都不可靠;而她自己则已经“认定”了男友,对爱情和婚姻的想法都非常实际,希望毕业了就结婚,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光棍节前后,小静总能听到身边朋友的抱怨和讨论,言谈中都是对于爱情的期待和憧憬,但究竟如何经营爱情,如何看待婚姻,她们多数都处于迷茫状态。本报记者 张晓鸽

调查

近五成大学生中学初恋

出于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关注,近日,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协会、神州调查数据采集中心和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进行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现代青年婚恋观”调查。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显示,有接近5成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学就有了初恋;超过4成的受访者表示是在大学期间有了初恋;接近3%的受访者表示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初恋;有6.8%的受访者表示,初恋应该在毕业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大学生恋爱,父母的态度也显得比较开放,有50.7%的父母不加干涉。大部分家长表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责任感,家长的过分干预未必有好的效果。

现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或者结婚对象的时候,看重的是什么呢?调查显示:个人品德、性格脾气、志同道合、学历背景和家庭背景被列为最看重的选项;而个人财富、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位列最后三位。之前,在某相亲节目中,有女性曾表示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但在这个调查中,绝大部分大学生是有自己的尊严和主见的,个人品德被列为其选择恋爱或结婚对象的第一选项,其他的也会考虑,但人品、性格绝对是一票否决的选项。

想要浪漫,金钱必然是前提。那么这些费用到底应该谁来买单?该调查显示:有13.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由男方承担;选择AA制的占25.1%。在如何看待物质和精神在恋爱婚姻中的位置上,不少受访者表示,只要在一起哪怕是送一瓶饮料都很甜蜜。而对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14.4%的受访者表示 “尝试过”;24.0%的受访者表示 “想尝试,但没有付诸行动”;表示 “不想尝试”的受访者达到61.7%。

现状

女大学生现“恨嫁族”

通过对一些女大学生的采访发现,在高学历女生中普遍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希望毕业马上能结婚的“恨嫁族”,她们希望以年轻为资本确定好婚姻关系;另一极端就是被社会关注的“剩女”,由于不愿意早早投入婚姻,导致年龄不小迟迟不嫁。某相亲类节目的报名情况显示,报名者的年龄段越来越小,为了避免今后成为“剩女”,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成为了“恨嫁族”。“如今报名参加征婚的人中,甚至出现了90后女生。”

近日,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一则“征婚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征婚帖”是由4位女生一起发的。她们将各自的择偶要求“明码”标明,还附上了个人的生活照,希望在毕业前找到“另一半”。

■分析

“恨嫁”与生活压力有关

针对这种现象,资深心理咨询师舒柳敏表示,这和目前的就业压力、职场竞争激烈的状况不无关系。女大学生求偶的目的并不仅想要一段爱情关系,还想要一个有经济保障的婚姻。

舒柳敏认为,女大学生在面对婚姻时,要跳出理想主义的误区:有一个能干的丈夫未必等于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婚姻不是做生意,找个能干的合伙人就可以收获理想的结果。

除了来自经济、事业方面的压力,还有一种压力是来自于担心成为“剩女”的压力。随着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却越来越少。一边是人际关系上的焦虑,一边却又无法进入婚姻关系。日复一日,许多人便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剩女”。

舒柳敏指出,当高学历女生提出“非千万富翁不嫁”的条件时,她也走进了认知的误区,即她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很能干,不一定非要依靠男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幸福。女大学生们应该学会以更合理的、良性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焦虑,“女性在婚姻中希望寻求保障和安全感,但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本报记者 周逸梅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