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薛玉云和奶奶在租住的小屋里。只要一说起妈妈的病,玉云就会流眼泪。
小蒜中心小学的学生周文丽放学回家。她家住在小镇边山坡上的窑洞,一到下雨天路就变得很滑。
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到山西吕梁教育扶贫,看到许多农村家庭因为农村中小学撤并而被迫举家搬迁到乡镇或县城边缘租住。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缺少一技之长。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是免费教育,但这些家庭仍因学致贫。
在石楼县已经形成了一种单向流动:村里人带孩子到镇上居住上学;而原来镇上的人,一旦孩子上了中学,经济条件稍好些就带孩子到县城周围居住。在小蒜中心小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一是因“择校”而从周围山村到镇上来的。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显得瘦小体弱,有些孩子脸上长有一块块的白癣,明显的营养不良。一些租住的家庭因为经济拮据,孩子们很少吃到肉、蛋和蔬菜。
镇上石楼三中的校长兰纪元反映,学生越来越少,许多孩子到城里上学,进校生也逐年减少。今年毕业的初三年级三年前进校时共有128人,但今年6月份中考时只有50人考试;初二原来有83人,现在只有60多人;初一年级进校生减少到40人。周婷梅是初二的学生,她们班里原来有40个同学,上了两年教室里的桌椅不断减少,现在只剩下25个人。记者在石楼县城看到,几个村里来的男生为了上初中,花100元租了一口县城边上的破窖洞,昏暗的窖洞里脏乱不堪。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这一地区的教育扶贫已经坚持10多年了。最初由遍布全国的会员捐款20多万元,在某县的一个村子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可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这所小学目前已经成了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
记者最近几年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农村采访,看到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农村,村里红砖绿瓦高门大院建起不少,但原有的学校门口却杂草丛生。2006年,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此举的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但也因此,全国各地大量村级小学消失,乡村教师加速逃离乡村,一些家庭举家搬迁,村里的青壮年也越来越少。村里没了老师,没了孩子,少了朗朗读书声。一位老农说,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