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眼下正是高校期末考试期间,在武汉,一些高校教师打破常规,推出“稀奇古怪”的考试方法,用面试取代考试、学生自己打分、“识天书”、设计鸡蛋包装等等,让90后的大学生大呼“既考真本事又特别好玩”。
思政课不考记忆考面试
在很多大学生眼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枯燥,充满说教意味,考试更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课教师张瑞堂副教授继首创学生讲课老师点评的授课模式之后,又大胆改革了考试方式。6月20日下午,在张瑞堂老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考场,100多名大一学生面对4位“考官”开始了期末考试。考试没有试卷,4位考官每人负责30人,手上各拿10个相关大题和评分标准。每个考生随机抽取,现场口述作答。
据介绍,考试题目由张瑞堂根据课程重要内容进行命题设计并编写号码,考官多是聘请研三学生担任。张瑞堂说,所设题目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没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缺乏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好成绩。“人文社会科学不宜采取期末投机就能过关的无效考试法,新考试形式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在学生中积累的不良学风和考风。”张瑞堂的“创新教学实验课堂”已开展三年了,学生不参加学校统一期末考,但每个课堂的平均成绩都在85分以上。
古文字学不考知识考破译
四面纸上满是天书一般的古代文字,学生要一一破解这些“密码”……这不是考古节目,而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期末考试的试卷。7月5日下午,2009级人文科学试验班的胡可夫同学刚考完《古文字学》,“其实老师之前就告诉我们会考认字,但没想到题型这么多。”任课老师肖圣中副教授的“天书”试卷,让参考的95名学生在两个半小时内破译“密码”。 “试卷上有的内容老师上课讲过,有的没有讲,需要上课用心听,课后费心学。”
“这是我今年第一次尝试。”肖圣中说,《古文字学》试题一般是附上一段青铜器上的铭文,要求学生写出释文。“以前我也是这么出题,但是这样考查的方式不全面,学生也会去押题。”
为了“改革”,肖圣中花了一整天时间琢磨试题、搭配难度。而肖老师的同事阮桂君老师给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出的《现代汉语语法》试卷却只有两道题,但两道题都不“简单”。第一道试题为归纳本学期所学语法学知识,出份试卷,要求试卷内容必须覆盖每个章节、试题种类不少于5类,总量不少于20题。第二题则为,根据本学期所看的对外汉语教学视频,写出心得。要求“简单介绍本学期所看教学视频的内容”;“判断、评价所看的教学视频的得失”;“说出你的收获及对你的启发”。
“这样出题一是培养学生将来当老师‘出卷子’的能力,二是‘隐晦’考查学生出勤率。如果学生平时缺席,第二道题根本无从下手。”阮桂君说,尽管批改这些试卷“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一半”,但就是想让学生“不再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
广告设计不考花样考“摔鸡蛋”
华中农业大学2009级广告学专业93名学生本学期《广告学概论》期末考试面对的题目是“设计包装,让鸡蛋从3楼掉下摔不破,否则就要重新设计”。任课老师李琳介绍, “摔鸡蛋”是在产品包装这一章结束后进行的,李琳要求每人回去准备一个鸡蛋,随后3个班级依次举行“摔蛋仪式”,鸡蛋没破即为及格,随后再根据设计的精巧程度给予评分。李琳回忆,第一轮中,约半数同学没过关,但他们会留在现场观看其他同学的设计并参与讨论,“这就与试卷考试的形式有了区别,让学生在课程考查过程中还能主动学习。”
这种“技能型”考试出现在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华中农业大学《植物学实验》课程考试中,任课老师在学校附近随机采摘30余种植物,学生分批进考场写出种名和科名,每批学生出考场后,老师会随机更替需要认的植物。
而长江职院商务英语翻译课今年期末考则要求123名学生以准翻译员身份与老师指定的外贸公司联系,接受翻译任务,公司打分占半,老师再根据学生与公司的沟通能力(电话礼仪、公文基础等)、职业素养、翻译质量等表现给出另一半成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可风表示,学校鼓励教师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进行有益探索,希望通过教改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使学生真学知识、学真知识。这一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课程吸引力,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二来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作弊现象,改善学风考风。 (陈博 王怀民 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