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经典缺失,有科学性差错,存在剽窃和窜改的现象……来自民间的会诊给小学语文教材列出了一系列症状清单。那么,小学语文教材是怎样编写的?教材的编写机构又将如何看待这些由民间“大夫”给小学语文教材开具的“病历”呢?带着这些疑问,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对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蒯福棣进行了专访。
编写人员知识面局限可能导致改写硬伤
“每次新版教材一面世,我们就会收到很多热心读者的来信,反映教材中的各种问题。”
与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读者对教材是否有反馈的话题时,蒯福棣非常坦诚。
她表示,因为知识面的局限,编写人员对一些涉及专业领域的课文的改写可能会出现知识性的“硬伤”,“有时候,由于我们工作上的疏漏,也会造成差错”。
这位参与过多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七旬老人告诉记者,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者很多,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每个家庭都会有小孩子在读小学。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能都会翻看课文。而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于某些领域知识了解得特别精确,就可能会发现小语教材中一些非专业人士不易发现的错误。”蒯福棣说。
“我们的教材有很多关心者和把关者。”蒯福棣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于这些来信中提到的问题,我们都会及时处理。一方面给部分读者回信表示感谢,一方面进行‘挖改’。”
所谓“挖改”,就是在每年印刷教材的时候,对之前发现的个别错误进行修改。蒯福棣一边说,一边在书本上做出抠挖的动作,“就是把出错的个别字词、标点挖去后,再重新印刷。”
她认为,“这些来信能促使我们更加精益求精的工作”。据她介绍,随着新的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在出版社通过多种方式接受读者对教材的反馈。
课文更换比例曾达三分之一
蒯福棣还向记者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完善过程。
她告诉记者,教材修订完善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出台的关于教育的新的方针政策。比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就需要编写一套新的义务教育教材。二是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出现新的理念,自然而然会出现新的、需要关注的课题。“比如环保问题,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没有涉及,而现在就需要引导孩子们从小关注。”蒯福棣举例说。“在2000年的教材修订中,我们就增加了关于保护环境的课文。像《清清的溪水》、《爷爷和小树》、《小狐狸卖空气》。”此外,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是教材修订的第三个依据。
“在最近几套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中,课文被更换的比例可以达到三分之一,很多都是根据对一线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收集作出的更换。”蒯福棣说。
据蒯福棣介绍,为了完善教材,在教材试验过程中,人教社的编写人员会深入实际,广泛征求教师、教研人员对教材的意见,还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
她回忆道:“我记得一个版本的五年制四年级的课本里有一个写回信的练习。当时,我们想结合考查学生,并借此机会听听孩子们的意见,请他们说说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文及其理由,觉得教材中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此次调查共回收了1479封回信。“孩子们都很愿意说。我们对这些回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想法,再对教材进行修改。”
在这些回信里,学生们列出了他们最喜欢的课文,包括《十里长街送总理》、《古井》、《我们家的猫》、《倔强的小红军》等。有学生在来信中写道:《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特别感人,一读就想流泪,好像自己也去送总理”;“《倔强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和我们年龄差不多,我们很敬佩他这种舍己为人的品德”;“老舍先生把他家的猫写活了,我仿佛真的看见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花猫的调皮可爱的样子”……
学生们也列举了他们不喜欢的课文,甚至有些还是名家之作,如孙犁的《采蒲台的苇》、茅盾的《天窗》、郭沫若的《芭蕉花》等。“孩子们反映这些课文含义较深,他们不大读的懂。”蒯福棣说。
她告诉记者:“通过认真分析来自教学实践的大量信息,为教材的修订完善提供了依据。”
值得背的经典课文不多
尽管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被使用最多的,“大约有60%%”的学校使用,但蒯福棣仍然认为要按照“文质兼美、程度适合”的标准选取课文、完善教材的工作并不容易,相关编写人员也在不断地探索。
结合多年的编写经历,蒯福棣对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反思。
一是对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蒯福棣表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明显得到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在目前的教材中,如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人员对这些问题在理论认识上尚不清晰”。
二是语文训练体系尚须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化。
“我们在编写时,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训练的整体效益,但效果尚不能满意。”蒯福棣坦承,目前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还不能合理地兼顾,比较偏重阅读训练,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比较薄弱。
三是课文尚需精益求精,选文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一些来自民间的“会诊”把矛头对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缺失经典,存在“三无”(无作者、无出处、无发表时间)作品,且“三无”作品的硬伤很多。
对此,蒯福棣表示,人教社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向对选文比较重视,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但她经过反思,感到编写人员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选文范围还比较窄,“教材中缺少体现时代特点的美文、切合现实生活的实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我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经常看报纸杂志,但也很难从中找到文质兼美,同时难易程度合适的文章,有时好几天才能找到一篇合适的。”蒯福棣说,现在入选的一些新课文有的难易程度失当,有的语言文字不足以成为学习语文的典范。特别是教材中值得背诵、积累的经典课文、语段所占篇数还不多。所有这些都说明,课文尚需精益求精。本报记者 来扬 实习生 沈凊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