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嫦娥一号拍到世界最大月球三维图 质量较好 2017年后载人登月 -5月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涨9.2% 乌鲁木齐居首 深圳跌回去年初水平 -国有资产损失究责制公示 违规投资将严惩 损失分四等处罚三类 -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 我经济绝不会步越南后尘 -两会就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游签署协议 开放北京等5包机航点 -审计署曝光三起救灾款违法案 2007年6万人冒领社保待遇1.8亿元 -北川县委书记讲述选址板凳桥原因 映秀镇镇长透露新址基本确定 -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 -A股市值3天损失两万亿 大盘失守3000 投资者平均每天损失1万多 -美媒炒作奥运间谍 诬蔑我特工控制网络 黑客或利用奥运攻击中国
调查:46.5%的人表示反对“全民助高考”的做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6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6月9日,为期三天的高考结束了,江苏扬大附中的一些孩子将考试辅导用书抛过头顶,欢呼告别高中的生活。 中新社发 汪武 摄

高考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赵女士每次听到有关高考的消息,还是很紧张。不过一想到女儿乘坐婚车顺利参加了高考,她心里又会变踏实一些,“这一定能给我闺女带来好运”。今年离高考还有一个星期,赵女士就花1600元给女儿从婚庆公司租了一辆婚车,另外配备一名高考期间全天陪同的司机。

高考期间,家长给孩子找“高考保姆”的新闻时见报端,还有的家长在考场周边提前踩点查看停车位、便利店和药店。除了家长,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也在高考前出台噪音禁令,或者在考场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等“特殊政策”。近几年,“全民助考”风越刮越猛,虽然透着人文关爱,但紧张的阵势让不少人如临大敌。

有人质疑,一个高考,怎么要整出这么大动静?本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教育考试频道对1000名公众的调查显示,33.3%的人表示支持“全民助考”的做法,20.2%的人选择“不好说”,还有46.5%的人表示反对。

高考,谁是最脆弱的人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上海第二中学门口,不少送考家长带着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在考场外抓拍镜头:孩子进场的背影、考点学校的校牌、禁止鸣笛的告示……目的是“记录下孩子人生中这一重要时刻”。

石家庄第一中学在高考期间,将教学楼里的“鲜花”都换成了“假花”。学校负责人的解释是:“防止有过敏体质的考生花粉过敏,影响高考发挥。”

临近高考和高考期间,一些“非考生”(不亲身参加高考的人)表现得比考生自己还要紧张,调查中59.4%的人都有这种感受。

“这几年我和老公看电视,只看画面和字幕,从不开声音。”金女士的儿子今年20岁,在北京玉渊潭中学读高三理科。一家三口住的是老房子,隔音效果不好。因为担心打扰儿子学习,她和丈夫总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每天都“蹑手蹑脚地走路”。

6月8日下午,北京的气温创高考两天来的新高,空气里夹杂着燥热和紧张。一谈起孩子,谈起高考,考场外聚集的家长,无论是神情和语气都开始变得紧张、急促。

下午1点半,离高考最后一场考试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金女士早早地和丈夫开车送儿子到达北京市十一学校考点。送考的汽车陆续到达,几乎排满了路边。金女士的丈夫花了好长时间才在路边的角落找到一个停车的地方,金女士赶忙下车给儿子开门。

“从初三开始,我们不知道在他身上花了多少钱。家教一小时三四百,单高考前这几个月,就花了三万多。”金女士在北京王府井的台湾饭店工作,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不够儿子高考前一个月的家教费。但是,“为了儿子考上好大学,多少钱咱也得掏!”

一个星期前,金女士特地把一年仅有的七天年假休了,为的是陪考。在家里,她变着法地给儿子做菜加强营养。

对于金女士的做法,同是考生家长的王女士表示很能理解。6月7日一大早,王女士就带着女儿从附近的招待所赶到陈经纶中学考点。虽然家离学校的车程不到半小时,但王女士还是花1000块钱在附近开了个两人标准间。

尽管已经提前两天预订房间,但王女士发现附近很多宾馆、招待所都已客满,“走了好多家,好不容易开到房间,我却一刻也睡不着”。王女士的女儿高考前“一模”考了400多分,上本科比较危险,王女士非常紧张。

“现在社会对考生的关爱有些过了”

“我在孩子的学习上真没少花钱,可就是没效果,真让人着急!”今年5月初,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王海燕就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在家陪孩子高考。提到王海燕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管教”,邻居们都很感慨。

从孩子上小学起,王海燕就开始请家教,数学、语文、英语,加上奥数、钢琴、画画,全部一起上,但是孩子成绩却越来越差。隔壁邻居说,“我们经常听见孩子在家里哭,孩子一不肯学,海燕就动手打。”高考前孩子的模拟考试考得很不好,王海燕觉得很灰心。

“现在很多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从事高考研究已有十几年,被人称为“高考研究第一人”。对于送考,王极盛很不赞成,“这还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对别的考生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的万木春,是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考文科状元。高考那年,他父母没有送考。当他考完语文轻松地走出考场时,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送考家长,万木春“有点傻眼,然后马上紧张起来”。后来经过父母的及时沟通,他才调整好心态继续考试。

王极盛的调查发现,90.4%的考生最大压力是来自家长,而九成以上的家长没读过任何教育孩子方面的书。“有人觉得学习教育孩子是扯淡的事儿。于是就出现过分保护、过分监督、严厉惩罚这样的问题。孩子自主能力差、压力过大,家长往往‘干着急、瞎帮忙、帮倒忙’。宽松的家庭环境反而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应该掌握高考规律,学会调节心态。”

2006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蔡妮琴,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程度。蔡妮琴说,父母平时所做的就是“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对我稍微有一点监督,从来不给我额外布置作业,提供好‘后勤’保障,心理上再给我一些鼓励”。

王极盛还表示:“不仅是家长,现在社会对考生的关爱也有些过了。”

6月8日早上8点多,离高考还有近1个小时,南京市人民中学附近几百米开始实行车辆和行人禁行。在一旁维护秩序的交警说:“这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安静的考试环境。”但一名姓李的考生觉得不自在了:“走到这儿,就感觉被隔离开来了,觉得怪紧张的。”一名姓王的同学则说:“这么做是为我们好,但我一走进这地方,就觉得心里发慌。”

“这几年在人大附中考点,救护车一直都停在大门口。很多学生和家长跟我说:‘一看见就觉得紧张。’”王极盛教授每年都蹲点高考考场,他认为,“社会对考生的关爱体现了一种进步,但高考高于一切,一切为高考让道的做法,反而容易给孩子制造压力,给高考减分。诸如考生骑自行车违规不追究的做法,不利于培养考生的责任意识,更加不正确。”

74.1%的人认为给予适当关注最合适

“非高考生”们在高考中究竟应该如何帮助考生?在调查中,74.1%的人认为“考生在年龄上已是成年,在备考中磨炼了心智,需要的是适当关注,不要营造过于紧张的氛围,让考生在备考中自己成长”。认为应该“为考生提供事无巨细的周到服务”的人仅占2.1%。

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的吴 光教授今年也是孩子参加高考,“我们一直都给他比较大的空间,让他自己去选择。”吴教授的父母和妻子都是大学老师,他本来打算是让儿子子承父业,但考虑到小吴酷爱音乐,吴教授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改为支持儿子。

儿子喜欢打鼓,吴教授就给儿子买来全套设备,让儿子专心练习。高考填报志愿,儿子填了北京电影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吴教授也全力支持。“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去教育孩子。家长过度紧张只能给孩子带来负担。”

新浪教育考试频道一项“60后家长和90后考生”的调查发现,51.8%的考生认为高考期间家长完全没必要在考场外等候;37.9%的考生认为只要接送就行了,不必全程陪同。

王极盛认为,一般情况下,诸如家长请假陪考、请高考保姆、租专车送考、开房间等做法要尽量避免。一来孩子会不适应,二来花了这么多钱,孩子会觉得要是考不好的话对不起家长,就会产生压力。

社调中心的调查发现,73.8%的人不赞成“请高考保姆全面照顾考生起居”,72.6%的人不赞成“父母专门请假,陪孩子复习或者考试”,45.3%的人不赞成“租专车接送考生考试”,36.2%的人不赞成“挨家挨户要求考场周围住户保持安静”,32.9%的人不赞成“将奥运火炬传递时间后推”,26.0%的人不赞成“全城为考生让道、禁止汽车鸣笛”。(实习生 陈茜 未晓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高考招生中介正"蠢蠢欲动" 谨防录取6大骗局
湖南耒阳高考出现无线电舞弊 当地立案调查(图)
朝鲜日报:高考证明中国“90后”并非懦弱小皇帝
高考结束:如何谋划留学大计? 重点考虑三大因素
北师大阅卷点摆"进度表" 今将出首批阅卷量(图)
多所高校建议:往年录取分仍是填志愿"重要参照"
图片新闻:
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多地遭强降雨袭击 湘江珠江流域告急
失事直升机黑匣子找到 遗体完成身份确认 家属等待归来[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收养汶川地震孤儿资讯/ 寻亲资讯 / 震后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