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资料图片:这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卫生院医生张玉莲(中)在给村民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张晓松、雷敏、陈玉明)开栏的话:即将召开的2011年全国两会,适逢“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汇点,两会将要审查讨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报告,描绘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备受世界瞩目。为迎接全国两会召开,新华社从20日起开设“2011两会观察”栏目,通过记者的观察视角,回顾“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十一五”规划的完整答卷将呈交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4项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基本完成——可以说,“十一五”规划是历史上完成情况最好的五年规划之一。
尽管有首次引入约束性指标带来的不可比因素,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十一五”规划86.4%的指标完成率明显高于“十五”计划的64.3%和“九五”计划的75%。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用“令人满意”来评价这份答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这么多困难和挑战,能拿下这样的高分很不容易。”
但高分毕竟不是满分。他同时指出:“目前,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得到实惠,尚有期盼
历史上,从未像“十一五”规划这样,把民生问题提到如此高的位置:22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其中2项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规划。
截至2010年底,8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胡鞍钢说,“政府在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转型过程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央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把“保民生”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之一,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困难的情况下,民生投入持续发力,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上涨,城市困难群众住上保障房,农民生病出院就能报销医药费,免学杂费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平均减少支出770多元……
然而,对于一些普通百姓来说,民生指标与切身感受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以居民收入为例,“十一五”末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7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也高于5%的规划目标。但普通百姓感觉并不明显。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认为,物价上涨减缓了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近年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幅较大,直接影响到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再加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感受。
与此同时,百姓的需求层次却在不断提升:五年前租房住的现在打算买房了,五年前坐公交车的现在打算买车了,五年前在国内旅游的现在想去国外了……这些都对政府的民生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一次在谈到“有学上”和“上好学”的关系时就指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普及”已经不再意味着“到位”,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优质教育不足的矛盾。
“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胡鞍钢说。
“亮点”还须更亮,改善民生未有穷期,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