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深情的牵挂--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我们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民生,因赋予了公平与正义的内涵而更有分量。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内容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逾越了城乡这道鸿沟,中国将迎来新的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农经学院教授朱信凯说。
即将过去的五年里,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家住吉林省白山市松江河镇的王美志,上半年告别了居住几十年的木板房,乔迁新居。“我的好日子终于开始了!”搬进楼房那天,王美志热泪不止。
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房价高企,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望房兴叹,议论不断。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旨在增加有效供给,稳定社会预期,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底,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间,民生理念凸显在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由于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我国粮食产量一度走低,农民增收缓慢。在紧要关头,中央确立统筹城乡发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力支农惠农。
统计显示,到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实现6连增。2007年到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均高于规划《纲要》提出的年均5%的增长目标。
改善民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制约也日显突出,从城市到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相当普遍。“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但是,这距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需加快跟进。”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说。
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重视民生。
国际金融危机在严重冲击经济运行的同时,也使民生问题遭遇挑战,在最严重的时刻,全国有上千万农民工失岗返乡,600多万大学生等待就业。中央把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措施进行缓解。2009年上半年,400多万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90%以上的农民工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当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5%以内的控制目标。
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向民生倾斜。
在2008年应对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这一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央政府的施政蓝图,也是一份份心心相连的“民生清单”。“十一五”期间,集中财力加快办成几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实事,每年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
2006年: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被列为当年财政投向的重点,中央财政以1859.82亿元支出为困难群体撑起“保护伞”;
2007年:直接惠及民生的“真金白银”达7000多亿元,占中央财政当年总支出的近三成;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突破1万亿元,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民生和灾后重建投入1.1万亿元以上;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超过1.6万亿元。
分量愈来愈重,措施愈来愈实。
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成为“十一五”期间令人难忘的记忆。
在跌宕起伏的“十一五”,我们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我们将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