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珠海绿树环绕、山水相拥。图为绿绿葱葱的尖峰山。
海滨公园花海一片。
珠海绿道建设已全面展开。
环保公交车已在珠海投入使用。
“珠海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道路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这条道路不仅给珠海人留下非常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高端城市形态,也给全省树立了一个样板。”这是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对珠海“率先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道路”多次给予的肯定评价。这份评价道出了珠海生态文明的宝贵,道出了珠海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珠海人在改革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一直都把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作为这个城市发展的底线,这是一种远见,这是一种胸怀。尤其实施了环境保护 “八个不准”,城市建设“八个统一”和土地管理“五个统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制度、规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30年,珠海GDP增长了210倍,人均GDP增长51倍,人们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改善,但珠海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保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列,地表水环境不断改善,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符合国家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处处绿树环绕、山水相拥,这是珠海人巨大的绿色财富、生态财富。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珠海建设成国内环境最优美、最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之一。“生态一流”就是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坚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底线,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浒在论及这一目标时表示,“珠海确定了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全市人民的福祉,是对文明形态的具体阐释。”
连续3年每年投入生态环保经费不低于GDP的3%
“不以牺牲环境为发展代价”已经成为越来越发展中大中城市的共识,就在人们开始认识到 “传统的GDP增长方式带来的负面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危机”时,珠海早已用30年的坚守打造了一个高端的城市形态,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后发优势、更多的发展空间。
为坚守蓝天碧水,珠海有一项简称为“四个百分百”的高压线:新增工业项目百分百进入园区、裸露山体百分百恢复绿化、污水垃圾百分百达标处理、节能减排百分百实现目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珠海有很多工作开了全国的先河。上世纪80年代建市之初,珠海就开始控制土地、控制污染、控制人口。1998年5月,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以后通过的第一批法规就有《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首次把“节能减排”纳入其中,对噪声、固体废物、大气、水等方面的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也规定了具体的措施,体现了珠海的“大环保”理念。
在珠海还有个著名的 “八个不准”。即: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不准兴办电镀、造纸、制革、冶炼、漂染、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项目,将高污染的行业集中布局到环境容量较大的西部地区,发展居住与工业分离的城市格局。同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 “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个都不能批”的原则,拒绝了一批污染企业落户珠海;对一批污染企业进行清理、关停。
珠海的经济总量并不大、财政收入并不富裕,但多年来,珠海环保投资指数连续保持在2%以上,2008年以来全市投入环境治污设施、生态保护工程的资金高达75亿元。数据显示,珠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经费不低于GDP的3.05%。
当前,是经济特区由前30年向后30年迈进的重要节点,也是珠海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打基础、成规模、定格局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争当我省科学发展示范市,珠海上下正在努力奋斗!
蓝天 白云 青山 绿水
珠海生态环境享誉全国,绿色财富全民共享
30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坚持“环境优先”的建设发展理念,充分注重高起点的城市规划,自始至终对城市规模与人口进行适度控制,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都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建设摒弃“水泥森林”模式,城市设计采取以中低建筑为主、高楼点缀其间,山景、海景被最大限度保留,“绿色财富”与市民共享。
这份环保记录说明了珠海的环保之路:1986年,珠海建成广东首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987年,珠海建成广东第二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000年,珠海建成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2001年,珠海又在广东率先使用BOT模式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007年之后,珠海投入逾12亿元用于工业污染源脱硫,电厂及工业企业脱硫,投资18亿元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6座,到今年底,珠海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可达到85%以上。按全市144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污水处理能力高居全国前列。
2006年至2009年,珠海交出了一份污染减排考核的出色答卷:在经济增速平均高达15%的前提下,截至2009年底,珠海累计减少排放化学需氧量 0.37万吨,比 2005年减少11.9%;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4万吨,比2005年减少26.4%,连续4年完成广东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凭借优美的环境,珠海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并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荣获联合国颁发的 “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城市。2008年又成为了第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肩负着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评说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
树立科学的GDP新理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思想解放、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为了GDP的增长,为了生产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GDP的增长速度和GDP的规模成了衡量我们改革开放效果,衡量我们全部工作成效的综合性、核心性指标,也成了我们政策制订的主要出发点。经过30年的发展,情况的变化要求我们从传统GDP理念中解放出来,要重新反思发展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去发展、怎么样的GDP才是有价值的等一系列新问题。
科学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高效的GDP,能真正不断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能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社会进步,体现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能不断提升发展能力,改善发展境况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GDP。我们需要用科学理性的GDP理念,衡量和引领我们走向科学发展道路,开辟科学发展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珠海产业结构低碳特征明显
珠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就是低碳经济的特征。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珠海市应当尽力打造成为全国典型的宜居环境,并且在与周边广州、深圳、港澳等地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吸引人的宜居城市,相应地为高端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带动房地产、餐饮、生态农业、特色旅游、零售、影视、文化艺术和创意设计等行业的发展。
其次,珠海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特别是首先要逐渐淘汰相应领域的落后产能,同时不断探索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工艺过程及管理制度革新,积极开拓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珠海市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柱,对于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作为能耗密度相对较低的软件产业在珠海市已经有了很雄厚的基础,通过为电力、建筑、工业生产和建筑等产业开发设计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以提高相应领域的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绝佳契机,能够在未来经济社会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占领先机。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耀辉:
站在世界高度作出战略安排
珠海将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是选择了一条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产业定位、生活方式与自然共生的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是站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高度,审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结合珠海历史走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珠海未来的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作出重要调整的战略安排。”
珠海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远大发展理想的科学发展观。但探索这条发展道路一点都不容易。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不应当只是“口号”,需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长远的战略安排上。珠海选择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与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发展制度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有历史的责任、长远的眼光、创新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