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

发布时间: 2014-12-18 13:27: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农业部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可持续治理 蝗灾 牧鸡 植被覆盖度 粉红椋鸟

三、蝗灾治理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控责任,大力推进科学防控、绿色防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属地责任和中央补助相结合。蝗灾治理属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治理工作由发生地各级政府负责,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助。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进行蝗区生态改造,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天敌保护利用、生态调控等绿色治蝗技术,减少蝗虫孳生地,降低发生基数。适时组织应急防治,严防起飞或扩散危害。 三是坚持提升能力和创新机制相结合。农科教紧密结合,协同攻关研究,提高蝗虫可持续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

(三)治理目标。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力争到2020年,农区蝗虫达标防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牧区达到60%以上;农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80%以上,牧区达到70%以上;农区和牧区生物防治比例均提高到60%以上。同时,蝗灾监控信息系统基本建立,监测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防治指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防控装备明显改善。

(四)防控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国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9.5亿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5.4亿亩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航化作业面积1亿亩次。具体分区防控任务:

飞蝗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1085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6290万亩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航化作业面积2000万亩次。

土蝗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2100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10710万亩次、航化作业面积3000万亩次。

草原蝗虫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6300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37170万亩次、航化作业面积5000万亩次。

四、分区治理策略和重点措施

按照我国蝗虫发生的种类、生态区域以及治蝗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我国蝗虫发生区域划分为: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农区土蝗发生区、草原蝗虫发生区五个区域。

(一)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等河滩、沿海和湖库等常发区,以及辽宁、广东、广西等偶发区。该区域是我国飞蝗发生和危害重点区域,宜蝗面积约2400万亩。该区域东亚飞蝗一年发生2代(华南3-4代),分为夏蝗和秋蝗,常年发生面积2700万亩次左右,需防治面积1400万亩次左右。

该区域坚持改治并举、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控策略,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以生态改造、生物防治为重点,突出抓好高密度发生区应急防治。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推行蝗区生态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植被改良、水位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改造蝗区,到2020年累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左右。

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尤其是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要优先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70%以上。

3.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采取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二)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区。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疏,是境外蝗虫迁飞进入我国的主要区域,亚洲飞蝗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需防治面积50万亩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