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长郝鹏:“兰西格”将成最具发展潜力区域

2013年11月04日14: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兰西格 三江源地区 光伏产业 国家重点公益林 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生产力 区域品牌 环境损害 稳藏

可持续发展的青海探索

记者: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青海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而核心的问题。在这方面,青海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郝鹏:青海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对青海生态地位的认识更加清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加自觉,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回顾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历程,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把握省情特征,确立生态建设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青海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基于此,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的战略位置上。2006年取消了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不再提工业化口号,2007年又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使保护生态成为全省首要任务。同时,初步建立了新型绿色考评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规划、争取实施了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护的覆盖面。同时,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对青海湖采取封湖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探索了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支持下,青海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补偿、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等11项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目前,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有哪些新规划、新思路?

郝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工程未覆盖地区土地沙化、退化等问题仍很严重;生态补偿还未形成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任务艰巨;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仍很突出。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实现同步建成小康战略目标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都决定了不仅需要青海自身的努力拼搏,同时也离不开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我们正在进行三个方面的新探索: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覆盖面,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和东部干旱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退牧还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工程,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特别是建立起包含政策性补偿、功能性补偿、建设性补偿、激励导向性补偿等内容的长效、稳定、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好发展、生态与生计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崔书文马玉宏 瞿长福 张 双 胡文鹏 潘笑天 石 晶 执笔:崔书文 潘笑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