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今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多个城市因拟建石化化工项目引发环保争议。《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相关主管部门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对典型海洋生态区、核电和危险化学品集聚区、城市相邻海域、临港临海产业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倾废实行实时和全过程环境监管。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在环境容纳量不足、污染物不易扩散的封闭型海湾(如大连湾),要禁止新上马石化化工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化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并非“新闻”。
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6年多前,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建设影响评估中心专家周学双就披露,截至2005年,全国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化工石化企业就高达21236家。根据全国环境风险排查情况,近几年审批的化工类项目中,周围5公里内有城镇的占33%、位于江河湖海及水库沿岸的占18%、位于水源取水口上游或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和珍稀水生物栖息地附近的占5%、处于三峡库区及南水北调水源地附近的占3%。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曾在调查中指出,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
而在4年后的2010年,环保部开展了沿江沿河排查整治行动,检查了化工石化企业近18000家,排查出环境污染隐患企业3607家;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石油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化学环境检查,涉及企业共43510家,其中81.3%的企业具有环境风险,位于长江、黄河、海河等7大流域的企业占86.2%。
最新数据仍不容乐观。环保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田为勇今年披露,全国4.6万多家重点行业及化学品企业中,有12%的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10%的企业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不足1公里,72%的企业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和太湖等重点流域沿岸;50%的企业无事故应急池。
根据全国专家的战略环评成果,环保部低调向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环保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环渤海沿海地区重点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环渤海沿海地区的炼油、石化、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如不及时引导、优化和调控,将难以遏制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
环保之争各地项目分散布局不利监管
今年初,工信部答记者问时承认,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危险化学品企业与城区、居民区以及周边企业的安全距离进一步缩小,安全环保隐患增大。部分地方化工园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缺乏统一协调,园区整体规划缺乏安全评估,项目布局与安全环保设施不配套。
上述调查组专家向记者举例称,在石化企业发生环境事故后,防止事态扩大的方法是预先建立围堰,但目前部分化工企业几个设备(如装有易燃易爆液体的储罐)共用1个围堰,一旦发生环境事故而应急不力,就容易导致连体的火灾、爆炸甚至高危污染物泄漏。
在上个月关于二甲苯(PX)项目的环保争议中,“国外PX项目必须选址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外的地方”的说法被广泛传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向《经济参考报》回应称“这是一个讹传。按照国家规定,防护距离之内不得设置居民区,那么工业园区里的工人住在哪?东部人口稠密的(特)大型城市怎么可能建起厂子来。世界上工厂面积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就建在德国莱茵河畔。”
对于“我国防护距离标准比国外低”的提法,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研究员胡学海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答称,我国在设置防护距离时,引用的是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的参数,当时在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远不如现在先进,近年来随着化工项目陆续进园区,无组织排放源越来越少了,正因为腾出了一些安全余量,所以允许把防护距离定得更小“这方面不能简单地用标准的松紧来评价”。
但环保部咨询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毅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称,这几年的新建化工项目在防护距离上都考虑到了,已建化工项目在几年前的审批过程中也符合当时的防护距离的要求,但由于这两年城市居民区的快速扩张,原来的工业区和居民区又连在一起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就表示,实际上,一些人提出的“化工围城”实际上是“城围化工”。
“尽管我国石化化工项目的防护距离标准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差,”但刘毅说,美国的休斯敦石油化工基地,规模比我们任何一个基地都大,但是美国是集中布局,全国就一两个石化基地。而我们很多地方石化项目的规模都增长得很快,就变成分散的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的各级环保部门要为大至国家级、小至县级的石化基地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