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CPI数据为什么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

2012年08月20日14:4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CPI,环比指数,猪肉价格,绝对价格,涨跌,公众,感受

不同的人群对物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消费结构群体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的物价涨幅不一样,大家对物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原因一:CPI是一个平均的综合指标,它反映的是众多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程度,而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消费者可能只感受到大蒜涨很多,而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且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另外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月末涨价对当月的CPI影响是不大的,老百姓有时候只看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看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因而出现CPI和老百姓的感受偏差。

原因二:CPI度量的是一篮子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化情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居住等八大类。各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权数(在CPI总体中的重要程度)对分类指数、总指数的影响程度不同。而权数的确定是一个地方总体消费结构所决定的,和个人的消费结构可能很不一致,因此造成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是固定的,但对个人的影响不同,因而感受也不同。

原因三: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的商品及服务更加全面。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低估了。

原因四:CPI涵盖了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但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来说,可能其中的部分商品(服务)并不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对价格的涨跌自然感受不深。但对另外一个人或另外一个群体来说,这些商品(服务)却是经常性的消费项目,对价格的涨跌感受很强烈。

原因五:对比基期的差异。普通居民感受价格变化,对比的基期可能是3、5年前,甚至10年前。而CPI主要公布的是同比、环比指数,对比期分别为上年、上月。如果把居民消费价格放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观察,价格涨幅是比较明显的。

原因六: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上,而当食品类、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时,低收入家庭会感到物价高涨,生活压力增加。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小,而他们购买的轿车、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价格又多为降价趋势,因而对价格上涨就没有那么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强。

原因七:绝对价格与价格指数的差异。价格指数是反映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指数涨幅高并不意味绝对价格也高。比如说成都的猪肉价格每千克由10元涨至20元,涨幅是100%;北京的猪肉价格每千克由15元涨至20元,涨幅是33.3%。虽然成都的猪肉价格涨幅远高于北京,但绝对价格是一样的。

原因八:即时与滞后的差异。居民对价格变化的比较是即时的,而物价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是事后反映,它对经济和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如8月11日发布的是7月份的CPI数据,但公众感受更多的可能是8月11日前后几天的市场价格。

客观地讲,当前CPI统计工作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但目前统计调查部门定期编制和发布的CPI,基本反映了全社会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CPI和人们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与人们不了解CPI的具体编制过程、对比口径、对比基期差异和各自的收入水平不同等因素有直接关系。(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