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物价指数:掀起你的盖头来

2012年08月12日12: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物价 指数 调查 商品 选择 方式

一、话题缘起

近期,有识之士撰文指出,长期以来统计部门对外发布的物价指数只是一个“顾全大局”的“综合统计”数字,并没有反映出不同阶层百姓的实际生活感受。文章认为统计工作要切实介入民生,实行“个性化”统计,让物价指数可感可知。为什么官方公布的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在目前的条件下,物价指数采取“个性化”统计的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了解物价指数的整个调查统计过程开始。

二、物价指数的含义

“今天的煤气又涨价了!”、“怎么猪肉又贵了呢?”,在日常邻里生活圈里,我们经常听到张大妈或李大姐这样说事儿,或发发牢骚、抱抱怨儿。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听起来非常顺耳的每日普通话语,已经成为大部分市民百姓脑子里所理解的“物价”概念,显然它真实、形象、易懂。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中,则通常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CPI)来指称“物价”,这个统计指标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篮子商品(或服务)其价格的变化情况,进而反映百姓生活所面临的涨价压力。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需要两类资料:一是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数据;二是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在居民生活中的开支权重。为此,我们必须选择好物价调查点和调查代表规格品。

三、物价调查点的选择

在广州原东山区,很多市民都喜欢跑到东川肉菜市场买菜,因为那里市容干净、菜靓,只是稍微贵了一点,但海珠区前进路那边的市民则喜欢到附近的万松园市场,因为那里不但品种丰富,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而每逢节假日,北京路的广百或新大新都特别火爆,年轻老少都特别喜欢来那里逛逛,因为那里就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多少也会买一点回去,但更多的消费者会定期到好又多、百佳、家乐福等超市采购生活消费品,因为这些连锁大型超市经营成本低,物美价廉。但是你肯定想象不到,人们经常去的这些消费购物场所,其实早就成了政府统计部门定期上门采集商品价格的物价调查点。在统计上,这些有代表性的价格调查点的选择成了物价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各类价格调查点,才能通过定期的价格调查,获得代表该市场、该商场、该地区的平均价格水平。

在选择物价调查点时,我们通常以大中型商店、超市或企业为主,并兼顾分散在各居民生活小区的小型商店,从而保证所采集的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目前,广东物价调查工作已遍布全省21个地级市,粗略计算包括110多个肉菜市场、1100多个商场超市和1200多个服务网点,保证了所采集的商品价格具有足够代表性。

四、调查商品的选择

在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市场上的商品真是品种齐全、款式多样、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不所谓不丰富!面对这么丰富的商品,我们的物价调查当然不会不加选择“涵把揽”地进行,因为客观上既有的调查力量有限,而在统计理论上也没有这个必要。于是,便需要确定将来一段时间内(有效期通常为一年)展开调查的能代表各种类别的商品,在统计上我们把它称为代表规格品;而在具体的价格调查过程中,我们通常选择了那些消费量较大、市场供应相对稳定、价格容易采集而且必须是合格的商品作为代表规格品。根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情况,从2006年起我们还将上网费、物业管理费、教育软件等作为新的调查商品首次列入CPI统计目录中,以增强物价指数的代表性。

目前,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分为8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总共263个基本分类,各省各市执行统一的分类标准。

五、物价调查方式

每天,当你进入拥挤的肉菜市场“砍价”买菜的时候,当你走在人来人往的超市正准备抢购特价商品的时候,当你全家老小乐滋滋地跑到某家旅行社准备报名参团出游的时候,你也许已经注意到,在你身旁总有一些人走来走去、在不厌其烦地问来问去,好像下不了决心究竟要买些什么。实话告诉你,他们当中的一个就是我们的专职物价调查员!他们正在严格按照“定人、定点、定时和直接调查”的原则进行采价呢!粗略统计,像这样的物价调查员全省共有一千多人,物价指数真的凝聚了他们的辛勤劳动!

一般来说,每个月这些物价调查员至少要去4~6次规定的肉菜市场,采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鲜菜、鲜果、肉禽蛋、水产品等食品价格;要去2~3次商场采价烟酒、衣着、家电等工业消费品价格;至于教育、旅游、水电等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定价的一些主要商品、服务项目或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则视情况每月采集1~2次价格。正是这些辛勤的物价调查员的工作,保证了统计部门计算出来的物价指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近期各地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六、权重的含义与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使用了“权重”这个概念,去评价某人某事所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功能,如“在这里你最大”,或者说某事“微不足道”。在物价统计中,权重指的是城乡居民家庭用在某类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消费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由于物价指数是用一定数量的调查商品来反映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因此计算物价指数的时候必须确定每一种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对市场价格总水平影响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目前,我们确定权重的依据主要是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并辅之以典型调查数据作为补充。

七、物价指数的计算

调查商品的价格有了,各类调查商品所属分类的权重也测算出来了,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首先,专业人员将市场上采集回来的各种调查商品的价格进行逻辑检查校对后,逐一录入到计算机程序中,计算出每种商品的月综合平均价格,然后根据各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计算出各类商品或服务项目所属基本分类的物价指数,最后由基本分类指数依次加权计算出所属更高层次的大类指数和物价总指数。

八、为何物价指数与日常生活感受有较大出入?

近两年来,市场上猪肉、鲜菜、鸡蛋、水电、液化气等商品价格纷纷涨价,由于这些主要生活消费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每天都要消费的“刚性”商品,消费者几乎每日都要到市场上购买,感受自然相当强烈,因此其价格稍稍波动就能够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市场上衣着、家电、通讯产品则总是以降价的姿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让人们充分享受了科技进步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这方面的物价指数迎合了正常的消费心态,没有引起人们一片“怨言”。

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侧重于关注市场上涨价的商品,因此在心理上对涨价现象感受非常深刻、反映也相当强烈,而对平价或降价商品的反映则十分微弱或视而不见。一般来说,由于人们习惯了只注意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忽视其它商品价格的变化,这就容易造成用部分商品的涨价幅度来“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整体”概括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的错觉,所以老百姓一看到猪肉、鸡蛋价格高了,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物价都涨。

从统计数据上看,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市场物价继续了自2003年以来的上涨势头,全年累计上涨2.3%,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但较2004年回落了0.7个百分点。这里,“物价指数上涨2.3%”这个相对数就明显就低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和心理预期,于是认为物价指数没有反映实际的涨价情况,“大失所望”,甚至容易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但抽样调查数据同时还显示,去年全省食品价格指数上涨4.7%,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汽油和柴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5.5%和14.4%,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和蜂窝煤等燃料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5.5%、13.1%和20.0%,居民用水价格指数上涨6.3%。这些属于基本分类的物价指数无疑正确反映了去年百姓感受深刻的肉禽菜等食品涨价、广东出现“油荒”油价接连上涨、瓶装液化石油气突破百元大关等现象。

因此,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定期编制和发布的物价指数,它综合地反映了全社会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也部分地反映了不同阶层百姓所关注的某类商品价格的涨价压力。物价指数和人们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与人们不了解物价指数的具体编制过程、对比口径出错、不明确价格的基期概念和各自的收入水平不同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外,还与人们日常接触和掌握的片面情况有很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大,有的变动小;有的没有变化;有的上涨,有的下降;而物价总指数的最终结果都要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另外,物价指数还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它对经济和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

九、分层编制物价指数凸显了市场经济下的统计价值

分层编制物价指数其实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个性化”统计。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经济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偏好、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面对这种实际情况,仅仅编制一个物价总指数显然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不同收入阶层所面临的实际价格水平,也不能及时反映物价波动对不同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收入水平分层编制物价指数,实行“个性化”统计,将成为统计部门的一项十分有必要、有价值的工作。

例如,香港政府统计署按照分层的概念编制了甲、乙、丙、综合四类消费物价指数,来反映本港物价水平的通胀或紧缩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并把这些物价指数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法律依据,如在香港影响很大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基金(简称“综援金”)就是根据甲类消费物价指数定期进行调整的。但作为我国制定社会保障线的参考依据之一,现行统计的综合物价指数显然无法准确、客观地说明中低收入阶层实际上所要面对的涨价压力,由此确定出来的最低保障标准显然缺乏合适的精度。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统计工作能够切实介入民生,参考香港等地的有益经验,分层编制“个性化”的物价指数,这无疑有助于确定不同阶层工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有助于公务员、企业员工工资的调整,有助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有助于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体系,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再分配。据悉,为了应对连续三年的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压力,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经着手进行困难群体生活物价指数的编制工作。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有逐步完善CPI的计算体系,为政府在扶持弱势群体方面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公共管理的能力,物价指数这张市场晴雨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