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补充国内资金的不足,我国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实践证明,30多年来,外资确实在资金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官员过分迷信外资的作用,纷纷给予其非常优厚的超国民待遇,从而导致大量劣质的甚至是假冒的外资涌入我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由一个资金匮乏国转变成为一个资金过剩国,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外汇储备和银行存款大幅增加,数十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那么,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资?是否还需要不计代价地吸引外资?
笔者以为,由于外资具有明显的双面性,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必须全面权衡利弊。尤其是在资金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外资的引进工作,应在稳定和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引资质量,从而使外资真正更好地长期为我所用。否则,过分泛滥的外资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种种隐患。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之初,外资多是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我国,然而,近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在我国独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外资企业进来以后,采取各种方法谋求对我国市场的控制权。目前,我国的不少行业如零售、饮料、日化等市场已通过并购、收购等方式被外资垄断。据不完全统计,日化行业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70%,占据的销售份额超过90%(工人日报,2012年06月13日 )。其结果必然是,上述行业的相关产品的定价权也被牢牢地控制在外资巨头的手中,而我国的广大百姓只能任人宰割。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近日,宝洁旗下洗发水价格上调引发的业内其他品牌的涨价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打击民族企业
外资企业本来就实力雄厚,而且各地在吸引外资的竞争过程中,纷纷毫不吝啬地给予外企土地、税收等多个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如此,外企的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国内同类企业,利润却远远高于国内企业,从而使得外企有实力在我国实行低成本扩张,并通过低价拿地、低价销售、高薪挖人等手段打压排挤国内企业。正如路透社评论的那样,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缴纳着两倍于外资的所得税,税负上的差距,无疑令内资企业在技术更新、规模扩张和发展后劲上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外资。
三、加剧环境污染
近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可否认,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但也使中国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由于中国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一些外企在中国投资设厂时,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保要求的产业或技术转移到中国。可怕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对此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据《法制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近日报道,港资企业联邦制药长期将废水排至内蒙乌梁素海,使塞外明珠变成污物池,而且污染已经威胁到京津地区。随后,巴彦淖尔政府居然专门在官网贴出证明,称经核实,相关报道为“无稽之谈”、“别有用心”。
四、造成财富流失
为了吸引外资到当地落户,各地政府无不投入一场“比谁成本低、比谁政策优、比谁胆子大”的激烈战斗,外资得到的实惠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尤其是在税收和土地政策方面。另一方面,外资利用在中国给予的超国民待遇,通过转移定价和提高无形资产价格等手段来侵吞中国的宝贵财富。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GNI的数量几乎年年少于GDP,而且差额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这就表明,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收入,而是流向外国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
五、诱致资本投机
长期以来,外资在国内经营活动中享有“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等超国民待遇,由此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结果必然会诱发资本投机,导致假外资、返程投资的大量出现。为了应对竞争中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不少国内企业便想方设法到国外注册空壳公司,反过来重新投资国内,享受外资待遇,出现了所谓的“假外资现象”。有些内资企业甚至不惜损失部分现实利益以换取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制造所谓“假合资现象”。英属维京群岛是一个面积仅150多平方公里的西印度洋群岛,但它却是仅次于香港的中国内地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据有关统计,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60多万家企业中,大约有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也就是说,在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口转内销”。
六、引发贸易争端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表示,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这当然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无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扭曲的外资政策导致大量外资的不断涌入,也是我国连续数年遭遇诸多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外企都实行在中国生产向世界出口的经营模式,而由于享受了种种优惠政策,再加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其出口产品必然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已日益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出口总额为18986.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约占52.4%,达到9953.3亿美元(见下表)。
出口 |
当月 |
1至当月累计 |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
总值 |
1747.2 |
13.4 |
18986.0 |
20.3 |
国企 |
234.1 |
8.5 |
2672.2 |
14.1 |
外企 |
910.2 |
9.4 |
9953.3 |
15.4 |
其他 |
602.8 |
22.2 |
6360.5 |
32.2 |
近年来,我国摩擦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的摩擦热点。然而,正是由于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才造成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大量出口,真正中国本土企业自有品牌出口所占份额不足10%。而且,在高速增长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大量的利润被外国企业所占有,中资企业由于没有控制核心技术而只能获得少许可怜的加工费。即使那些在国际市场中被广泛认为已经具备竞争能力的中国产品,如家电,实际上许多核心技术都是掌握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
七、引发贪污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已日益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地方官员借招商引资之名慷国家之慨,大搞铺张浪费。这些官员出外招商引资前不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盲目组织庞大的招商团,乘火车、坐飞机,赶赴各种招商会,缴纳参展费、食宿费,顺便到处游山玩水;还有的借招商引资之机公饱私囊,为完成招商引资指标,招商干部不得不请客送礼,当然,借给外商买礼品、请客吃饭的机会难免往自己腰包装东西。更有甚者,极个别政府官员还会借招商引资的名义进行权力寻租,尤其是那些手握审批大权的官员会理所当然地收取相当可观的好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