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资料图
元旦、春节临近,“保姆荒”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边是家政服务人员工资的不断上涨,一边是市民抱怨保姆难求,家政行业也陷入“有价无市”的怪圈。综观各方分析可以看出,供应弱与需求强、要求多与要价高、中介制与雇员制三大矛盾导致了如今频频出现的“保姆荒”现象。
工资普涨保姆仍缺
近年来全国家政服务行业工资整体呈现一片涨势。北京保姆的平均工资从去年的1500元左右涨到了如今的2500元左右,轻松跑赢CPI。另据中广网报道,深圳保姆的工资已经把刚毕业的大学生甩在身后,山东烟台家政从业者工资直逼公务员,江苏、云南等地区情况也是如此。不少省会城市也涨至1500元到2000元。
而同一城市,不同的级别,工资也不同。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中心区域和高档住宅区雇佣钟点工、住家保姆平均“起步价”分别为20元/小时和3500元/月,育儿嫂和月嫂的起薪分别约为4000元/月和6000元/月,而部分“金牌”月嫂,月薪能达到近万元。
即使家政服务业工资普涨,保姆缺口仍然较大。据报道,在保姆输出大省安徽省,仅省城合肥保姆常年缺口就有12万人。而腊月临近,武汉的保姆缺口也达8万-10万人。家政服务业也陷“有价无市”怪圈。
供应弱vs需求强
“保姆荒”归根到底还是“人荒”。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北京市有家政服务企业3800余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90%是外来农民工。随着近年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许多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宁愿少拿些钱也想就近工作。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更不愿意干保姆等“伺候人”的活儿。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近几年随着中央关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在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开办一些工业园区,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务农或就近就地到企业打工,获得的收益或劳动报酬较以前有提高。在此背景下,到城里打工作保姆的收益与就地就近就业的比较利益间的落差越来越小,且没有就地就近就业的熟悉人际关系和便于照顾家庭之利,这是造成“保姆荒”的一个原因。此外,随着80后、90后的增多,农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较以前有所提高。大家都希望全家团圆,因此春节期间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回流也比以前要明显增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对媒体表示,总的来看,愿意作保姆的人减少了,首先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过去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现在这种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快吸收完了。其次现在愿意从事保姆的人数从过去相比减少。过去很多年轻人觉得作保姆还可以接受,现在很多年轻人宁肯拿一点低的工资也不愿意去作保姆。
需求方面,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新生人口的增加,作为家政服务业“刚需”的“一老一小”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报道,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5万,平均每百名老年人只拥有养老床位2.9张。同时,新生人口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分娩量超过17万。仅这“一老一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就超过了60万人。
未来这一缺口仍有增大的趋势。据了解,预计到2020年,北京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社会将跨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出生人口也逐年增长,2011年北京市分娩量将达到19万,预计2012年还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