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陷巨大困局 服务与需求严重脱节

2011年10月31日09: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养老模式 养老体系 养老保障 养老机构 421 互补机制 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荣誉军人 服务机制

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尽管我国社会化养老已成趋势,但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需要。国际标准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而据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缺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现状,一些地区尝试发展社区养老,鼓励民办养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诸多发展障碍。

资料显示,我国从建国伊始就开始进行“社会化养老”尝试。起初制度覆盖面仅限城乡特困残障人、农村“五保户”和“荣誉军人”等特殊人群。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这一制度建设尚不成熟,且覆盖面也亟待扩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丁宁宁研究员表示,目前我国制度化的养老保险实际覆盖率不到50%。尽管2009年6月,我国开始在十分之一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2020年前覆盖全国。但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健康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仍面临困境。

专家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当前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和收益互补机制。

健全和完善体系是根本

事实上,服务机制和体系不健全正是社会化养老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不少专家建议建立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建议,将发展养老机构和培养专业人才同产业振兴计划和积极就业政策挂钩,纳入宏观制度层面统筹考虑。

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功教授表示,应大力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应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有,“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同时,“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记者 王 瑜)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