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事业单位总量和编制冻结 将面临新一轮改革

2011年08月30日17:1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试点 改革成果 安置 分类改革 分权 鲁谷经验 职能归位 体制性障碍 下属事业单位

复制困境

“鲁谷经验”无法复制?

鲁谷社区从筹建到2003年7月正式成立,仅用了10个月;从职能拆分到职能归位,用了不过大半年。

不过,相对于北京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来说,这只是一小步。

北京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历经9年,至今仍在原地踏步,仍处于“从职能摸底普查”的起步阶段。

“鲁谷社区是新建单位,机构先设置好,再调人;而且没有编制转化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这是鲁谷社区能快速完成职能拆分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全市普遍推广这一经验条件似不成熟,但作为试点,可以开阔思路”。北京市民政局对鲁谷社区改革试点的批示,透露出,对于非新建单位的众多事业单位而言,“鲁谷经验”不具可复制性。

2003年被列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其实还有两家单位:海淀区公共委、北京市民政局。

当时这两家单位,在2005年、2006年也都曾有职能拆分的大动作。

海淀区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29个公共服务事业单位,脱离原上级部门卫生局和文化委,投入海淀区公共委“怀抱”。

原隶属于市民政局福利管理处和殡葬管理处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所有市属福利院、市属公墓、125家企业,全部归入市民政局新设事业单位———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公益性社会事务与行政职能剥离,与鲁谷社区并没有差别。

但目前,这两家单位明显低调,对于当年的改革成果,目前已很少提及。

■ 问题

1 对口衔接存在体制性障碍

8月22日,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按当年改革思路,除殡葬、福利养老院等单位,市民政局局属的其他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也要逐步划入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

到目前,民政系统个别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仍游离于政府行政序列和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之外,如北京SOS儿童村。

此外,前身为北京市假肢厂的“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按既定改革,本应划为企业,可现在仍以全民事业单位的形式,独立存在。

“对口衔接存在体制性障碍。”海淀区副区长刘长利曾谈到海淀区公共委面临的问题,“北京市没有成立与区公共委对口的上级部门,在新体制的实际运行中,市属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区分‘管’与‘办’。”事实上,改革处于“下改上不改”的格局,造成对口衔接不够畅通,加大上、下级间统筹协调的难度。

市编制办负责人曾坦言,各级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方式,一直采取政府部门直接举办事业单位,导致公共服务领域效率低、成本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许多部门不愿放弃手中掌握的行政审批权,兴奋点在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扩张,所以部门之间才会职能交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仅北京编制部门确定的分类改革第一战———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如果能预期目标,明年2月底‘小成’,完成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的整合,就相当快了”。

2 行政级别和养老金破解难

汪玉凯认为,涉及50万人的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级别的再“安置”最令人担忧,“局、处、科级大概有几十万人。怎么安置?改革能不能走下去,就看这一步”。

同样,运行5年多的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也具有行政色彩,其官网呈现的领导班子,标明“副局级”等行政级别。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即便突破了职能拆分、行政级别安置,北京的事业单位改革仍要面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等挑战。

据市编制办等部门通报,北京事业单位改革,从1985年开始探索、2002起加快步伐,到去年9月,解决了聘用制问题:全市事业单位(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和实行劳动合同制的人员),全员签订了聘用合同。

但是,事业编人员的关注焦点养老保险,却还停留在试点阶段。

西城区一旅游类事业编员工说,“企业编退休金跟事业编退休金,可是差了不下一两千元”。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个长期战略,至少有5年时间”,竹立家说,虽然阻力重重,“但希望北京能像当年的国企改革一样,冲破阻碍,给全国做个样板”。

北京市编制办副主任王军建议,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搭建一个平台,剥离政府部门与所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平台,变部门所有为政府所有。

■ 数说

北京市政府46个政府部门公示的机构设置(部分)

●共有42个部门直接举办和管理所属的事业单位总量接近500个。

●市住建委下属事业单位达30个。

●市农业局、市科委等9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均超过20个。

●据市编制办数据,全市现有事业单位,集行政职能、公益职能、经营职能者,约占20%;经营服务类(含经营服务和公益服务兼而有之的单位),占比近30%。(记者王姝)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