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印度:缓慢才能取真金
“印度是一头大象,有大象的节奏,缓慢,但是稳重。在骨子里,它决不屈从于任何国家,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它的独立渗透到它的血液里。以前,我们总认为印度是跟着美国跑,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印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并将其视为精神支柱。这一点是我们考虑在印度发展投资和贸易关系时必须考虑的。”
——人民日报前驻印度首席记者任彦
中印关系发展确实非常良好,经过60年的发展,中印关系进入了快车道。在经济领域,两国的经贸合作每年不断上升,成为中印关系一个亮点。从2004年底,在德里也就20多个中国商人,过节聚在一起,相互非常亲切,到2009年在德里中国商人达到二三千人。2004年在德里商场里几乎看不到中国商品,而现在到印度商场里很多中国的产品,而且有一些小商小贩用汉语招呼你,“你好”、“很便宜”。
这样好的大环境为投资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印度投资发展实业,一定要塌下心来,认真地学习、领会,慢慢地融入到当地社会当中去,了解当地的习俗、大众的心理、社会文化和家庭。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获得投资机会和市场。相反,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就很容易陷入某种主观的偏见和抵触,不自觉地被当地社会所排斥,生意也就很难做。
国内一些朋友对印度的印象是“脏、乱、差”,这实际上是对印度的误读。印度如果短暂旅游确实比较脏,比如在德里最大的大圆圈商场,大楼外面有尿迹斑斑,但是这“脏”只是表象,你进入印度人家里还是很干净的。看上去印度社会秩序非常乱,但是印度独立60年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所以在“乱”的表象下有自己的秩序。它条件很“差”,又缺水又停电,马路又不好,但实际上要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人民日报》有一个朋友10年前在印度当记者,10年之后又去印度当记者,他感受到印度变化还是很大的,印度的变化是渐进式的,悄悄地崛起,不是突然一夜之间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印度实际上也是在变化,条件也是在改善的。这些是一个匆匆来去的游客不能完全读到的,只有潜下心来观察、揣摩,才会有一些相对客观的了解,也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到那时,恐怕印度人会主动找上门来与你谈生意。
如果您对上述情况有了充分了解,您就可以主动地尝试到印度去把握一些正确的投资机会。
软件业是印度的支柱产业之一。班加罗尔号称亚洲硅谷,实际上也名副其实。在软件园区内规划十分现代化,风景秀丽,绿化、喷泉处处可见。园区内主要是软件外包公司,还有软件研发公司,其管理都是国际水准。有代表性的有塔塔咨询公司、inforsys(英孚西斯)软件公司等。很多软件设计师是从美国硅谷留学回来的。
不过,班加罗尔园区与北京的中关村相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中关村只是卖电脑的地方,虽然号称中国的硅谷。实际上,中国有很多软件园区在建设上是以班加罗尔为榜样的,而不是中关村。比如东北大学软件园区(东软),提出的口号就是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另外,苏州也有一些软件园区在打造班加罗尔式的软件研发和外包。
印度软件业发达还有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教育是开放式的,鼓励创新,这就促使印度人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性思维更有利于软件的开发。总的来说,中国在硬件方面好些,印度在软件方面好些。因此,中印两国完全可以进行比较优势的互补。
另外,印度在互联网的建设方面也不够重视,大城市里可以上网,但在中小城市就无法上网,这是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落后。
在基础设施方面,则与其高速增长的GDP极不相称。印度的经济增速达到8%-9%,但那里的机场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里差不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另外,印度高速公路,尤其是全封闭的高速公路非常少,很少看到8车道的双向高速路。在印度开车,时速很难达到50km以上。柏油马路又窄又破。比如,从新德里到泰姬陵只有250公里,开车却需要四五个小时。
这是由于印度经济高速增长,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汽车很快普及,致使道路设施建设跟不上。
印度还经常停水停电,在夏天用电高峰期,往往一天停电五六次,家家户户屋顶上都有储水箱,以备停水时之需,但时间长了储水箱里的水都会变质。
以上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