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标志着唯GDP考核指标体系即将终结
“未来不同区域的发展,将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权威人士透露,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历时4年多后终于出炉。
“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范围包括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这位权威人士特别强调,海洋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载体,有关部门也将依据规划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规划出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他看来,包括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都将进行调整,“中央根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考核指标。自此中国将告别‘唯GDP论’的考核体系。未来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将加码。”
按照中央的判断,我国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
目前的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存在五大弊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加大;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等因素。“这也是促使中央加速推出规划的原因。”权威人士分析道。
四元“主体”功能
“按开发方式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上述权威人士强调,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开发”,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
权威人士解释道,“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中央推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旨在发挥不同地区各自功能中的“主体”功能。比如在关系全局生态安全的区域,应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主体功能,把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作为从属功能。区分主体功能,这也正是未来国土开发的理念之一。具体要求包括:
首先,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比如,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减少农村生活空间;在交通设施空间上,重点扩大城市群内的轨道交通空间,对扩大公路建设空间严格把关;从严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扩大面积等。
其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度有序开发。比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等。
其三,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比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他城市化地区依托现有城市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严格控制乡镇建设用地扩张;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率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各类开发区在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扩大面积。
其四,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比如,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同时,要增加相应规模的人口,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在中西部承载能力强的区域培育形成若干个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利用地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