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中国劳动力价值爆发性增长带来的财富大规模增长,遭遇分配体制不公的扭曲,是造成当前中国结构性通胀持续不退的关键因素
文/何志成
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中国货币政策重点已作调整,防通胀,收紧货币流量成为主要政策目标。次日,10月CPI数据公布,涨至4.4%,超出绝大多数市场预期。这意味着中国通胀年均上升3%的目标已很难实现,通胀又一次成为中国政府调控和市场舆论的主题词。
说到底,通胀是货币多发现象。一直以来,对于这种货币多发,国内外不少观点或归罪于政府“不负责任”,或指责央行“不懂货币规律”。但很少有人挑明事实:除2009年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一度过松外,过去30年,中国政府一直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并着力控制信贷过快增长。
中国货币流动性增长(M2)一直快于GDP的增长,货币连续多年多发。这种现象显然不是政府执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更可能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经济现象。事实上,在大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流动性“过剩”是一个长周期、持续性的经济现象,美国崛起、日本和德国战后复兴如此,今天的中国亦不会例外。
溯源中国通胀
货币的本质还是源于劳动力价值的比较标准。改革开放前和初期,中国劳动力价值的平均标准只是劳动者能够勉强维持温饱,和社会劳动力能够实现简单再生产。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标准已经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能够实现体面劳动,开始积累超过维持温饱的“高”消费能力,特别是全社会子女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能够实现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可见,在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中不仅反映了生存需要,还要反映体面消费和财富积累能力,尤其是对创新劳动者来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货币发行连续十几年都快于GDP很多,却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更具体讲,中国正处在由劳动力价值温饱型向劳动力价值财富型过渡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财富积累,货币发行规模要适应这个转型,大量相对多发的货币流会在劳动者膨胀起来的财富中积淀。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0年前,中国人根本没有房产,现在中国人的房产总值差不多有80多万亿;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在20年前还不到10万亿元,现在则是90万亿元。货币流量扩张的规模与中国人的房产财富增长数字有极大的相关性。如果没有财富快速增长作支撑,虚拟金融市场供“泄洪”,如此巨大持久的货币增发,通货膨胀早就“奔腾”了。同时也说明,当房地产财富开始缩水时,从房市中溢出的流动性有可能刺激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