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面临五大“软肋” 企业大而不强

2010年10月11日11: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软肋 生产性服务业 贡献系数 制造企业 企业的成长 制造业务 企业数据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增长率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研发投入一直不足

    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以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1.74%。而我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占1 5.8%,居第三位的韩国占13.9%,而国内本土企业申请的仅为8%。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企业迅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凤毛麟角”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即使以我国制造业企业精华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2005-2010年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比重分别为1.88%、2.29%、2.41%、2.13%、1.95%、2.03%。

    特别是近年来,研发投入在达到2.41%峰值后,就掉头向下,一直徘徊在2%左右,离国际上大公司5%研发水平的一半都不到。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因此,我国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辅助企业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难以紧随外企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

    “大企业病”的困扰

    所谓“大企业病”是指机构臃肿、多重领导、人才流失的特点,而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

    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多年跟踪调查发现,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大企业病”。表现为:一是“高烧”,企业的高速增长让管理者头脑发热,缺乏冷静;二是“肥胖”,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曾是中国乡镇企业一面旗帜的科龙集团,近年来在经营中也出现亏损。科龙总裁徐铁峰曾毫不避讳地表示,“科龙近年来虽然产销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已出现危机征兆:增长速度放缓,赢利能力下降。企业规模大了以后,都会碰到一个‘大企业病’的问题,即所谓内耗太多等。”

    高耗能项目反弹

    根据工信部的数字,2009年以来,各地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78%以上,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约占总能力的1/4。

    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绝大多数企业“大而不强”,对能源的消耗浪费、超量污染排放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分析指出,2008年秋季以来,由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率的客观现实,各地高耗能项目又有所反弹。

    高耗能项目的反弹造成2009年节能减排指标只完成3.61%,未能达到2007年、2008年5%的水平,甚至连五年的平均水平4%也没达到。更有甚者,2010年一季度,由于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全国单位G D P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给完成五年降耗目标增添了新的难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