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昨天,跨中俄两国全长997.25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宣告竣工。根据计划,2011年起,俄罗斯将通过这一管道在未来20年内每年向中国出口1500万吨原油。
这是一条历经波折、中俄双方磋商多年方成的陆上原油运输大动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将抛弃速度慢而运费昂贵的火车,“换乘”管道进入中国。这既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寻找新市场战略的实施,也是中国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一步。
>>曲折谈判
博弈多年方成
这是一条让中俄双方纠结过多年的管道,从1994年已开始磋商,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中俄之间贷款换石油的协议签署,这条管道的建设才尘埃落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部主任沈世顺称,俄罗斯方一直犹豫不决,在权衡这条管线对中国的影响,直到金融危机出现。
据悉,早在1994年,中俄就开始磋商修建石油管线问题,但其间不仅有俄罗斯当地修建这一管线的分歧,更有日本拿出“安纳线”的方案阻碍了被称作“安大线”的方案的推进。
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经济受到冲击,国际油价大幅下跌,需要资金的俄罗斯,最终与中国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中国承诺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俄方向中国出口3亿吨石油作为贷款保证。
终于,2009年4月27日,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开工;2009年5月18日,中国境内段开工。记者了解到,为保证在约定时期内输油,中石油旗下的队伍夜以继日地施工。
>>运油方式
老火车换新油管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997.25公里,俄罗斯境内72公里,中国境内925.25公里。
昨天,有说法称,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将由此倍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中亚室研究员夏义善告诉记者,这是误解,“中俄原油贸易之前的约定即将到期,新的协议开始后,俄罗斯原油对华出口量并没有变化,不过是运输方式从火车转管道”。
据悉,2005年,面临资金问题的俄罗斯与中国达成4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并用油品支付借款,时限5年,每年1500万吨,通过火车运输。“不过,这些年来,只有一年对华出口执行量超过1500万吨,其他大多都没有达到约定量。”因为火车运输不仅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在人多的时候,货运也适当地减少了。
>>百姓影响
价格无甚影响
相对于中东原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近邻俄罗斯原油进口中国,是不是能让老百姓用上便宜油呢?同时,相对运费昂贵的火车,换做管道运输价格是不是能降低些呢?
对此,夏义善称,总体而言价格将差不多。中东与俄罗斯的对比,尽管中东距离较远,但中东地区资源丰富,开采成本低,有些地方2-3米深就有原油,而俄罗斯天寒地冻,开采深度深,原油成本高。
即便是火车与管道的成本对比,尽管火车运费昂贵,管理、维修等成本高,但火车是现有设施不需要再投资,而管道铺设成本高,尤其是中俄原油管道经过森林、河流、冻土层等等,成本很高。
>>战略意义
陆上安全保障
尽管价格上无甚影响,但从能源安全保障的意义上看,中俄原油管道却至关重要。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表示:“作为全球主要的原油进口国,我国原油进口95%左右都通过海运,陆上管道的铺设无疑将开通能源保障多元化体系。”
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年度进口规模首次突破2亿吨,然而,这么庞大的进口量中,只有2000万吨左右是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俄火车油罐运往中国的,其他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船运到中国。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称,一旦马六甲发生特殊情况,我国的能源安全即受到威胁。
目前我国正全力布局陆上油气管道,有西北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东北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天然气管道、西南的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等。
>>中俄关系
能源是关系更密切的媒介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紧邻世界两大油气消费区——北大西洋和亚太地区。虽然这两个地区都有巨大需求,但俄罗斯未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与亚洲的合作,因为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更具活力。
目前,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大市场。但俄对欧油气出口受制于过境运输国,因频繁发生“斗气”摩擦,已极大地损害了俄罗斯作为可靠能源供应商的形象。
其实,中俄原油管道只是俄罗斯更长距离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一条支线,按计划,这条石油管道将延伸至俄罗斯东部海岸,供给日韩及其他亚太市场。夏义善介绍:“俄罗斯有意通过海运再出售这条管道所载8000万吨原油中的1500万吨给中国,使得总供应量达3000万吨。”
“能源作为俄罗斯唯一的亮点,无疑是推进中俄关系的突破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部主任沈世顺,对近来中俄间能源领域的合作如此评价。本报记者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