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再出发 珠三角仍具影响力

2010年08月26日15:4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珠三角区域 经济特区 证券报 放活 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 宏观经济 区域政策 GDP增长 民营经济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实践证明,经济特区的成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证券报记者23日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这几位专家对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和发展前景作出了各自的解读。

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中国证券报:您如何看待设立经济特区这一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历史贡献?

袁钢明:深圳特区的建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提供了从价格放松到工资放松的成功经验。深圳特区刚建立的时候,就出现了中国放活经济之后的通货膨胀问题。放活价格就要同时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后,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价格就会随着需求的提高而进一步上涨。深圳这一步做得很好,既放活了市场,又保持了稳定。

在全国供给还不充分、生产不太活跃的情况下,先放开少数地区,使全国的物资向少数地区流动,通过市场的流动关系来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先从少数产品,如小日用品再到大家电产品,最后到生产资料,这种方式为控制通货膨胀、放松流通的渐进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

其次,货币的放松直接关系到对外开放。深圳特区最先实行货币使用的灵活政策,为未来人民币的自由流通等改革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刘元春:从历史来看,成立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首先是在根本上宣布了中国的改革意向。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宣布了中国未来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觉醒。这两个方面为中国近30年的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左小蕾:成立经济特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方面。深圳特区的特点是做了第一轮的开放,即对外出口。上海作为首批经济特区之后的代表城市,其特点是将外资引进来。这两大开放过程的最大影响是形成了制造业的中心,如汽车等行业。在这样的开放政策下,各行各业进入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东南亚以及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二轮转移,如汽车、计算机零件甚至波音飞机的零件的生产都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同时,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经济增长的效果。

珠三角仍具影响力

中国证券报:与30年前相比,当前深圳特区对我国经济的带动有何变化?

刘元春:深圳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直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列,是经济改革的桥头堡,对全国外向型经济有非常好的示范效应。

与珠三角相比,从GDP增长总量以及发展潜力来看,长三角地区有后来居上的趋势。长三角经济区的基础和环境本身非常好,它主要依靠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良好的工业基地,以及一部分外向型发展方式。

但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验区、排头兵。由于其本身发展的环境,30年积累的深厚基础,珠三角区域发展的独特过程对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袁钢明:在带动中国经济方面,深圳是比较成功的。深圳特区的建立主要针对香港。它成功的原因在于香港的特殊性、开放性以及政策障碍较小,自由度较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大量中小资本全部投向中国内地,对中国内地引进外资、产业结构转移起到重大作用。

特区优势未被稀释

中国证券报:近两年是我国区域政策和规划出台的高峰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特区政策的优势作用是否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

刘元春:毫无疑问,特区政策优势作用肯定是要边际递减的。特区政策效应边际递减,说明改革开放正在全方位、全面地成功推进,这不是特区的失败,而是特区的成功。

但是,特区的政策优势边际递减并不意味着特区就要取消,而是意味着特区的改革要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中国很多改革,比如金融的开放等,目前已经到了很关键的环节,这些改革需要进一步试点和推进。

左小蕾: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优势和地区优势是在逐渐变化的。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向其他的地方转移。特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就需要向中西部转移,中国有自己的梯度转移空间,能够规模性的承接这种转移。因此其他区域政策和规划的不断出台,特区政策优势减弱,这样的格局是一种经济规律,并不是其作用在边际递减。

袁钢明:特区的发展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一种意见是特区政策应逐渐取消;另一种意见是特区政策应永远保留下来,永远特殊化下去;还有一种意见是特区政策应推广到全国,逐渐淡化特区政策,但这是无法实现的。特区政策只能先在少数地方试点实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统一市场化,这时特区可以保持某些地方特殊化,但不能一直全都保持下去。因此现在特区政策越来越少,特区概念越来越淡化,这是合理的正确的方向。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