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大规模?众说纷纭,预估的数字也持续走高。上周公布的审计报告揭示,截至2009年底,审计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地区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揭开谜局一角。巨额地方债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引发中国式债务危机?该如何防范和治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此进行了解读。
地方债总额难确定
地方债总规模预估差别很大,不好确定,“体制内”债务规模都很小,“预算外”债务形式繁多。
新京报: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总的规模,学界说法不一,7万亿元、10万亿元、甚至12万亿元、13万亿元均有,这次审计署审查18个省,得出2.79万亿元,以此估计全国规模为多少?
杨志勇:现在对于地方政府债务总的规模大小,各界给出的预估大大小小差别很大,而且也不好确定。
地方债务可简单区分为“体制内”和“预算外”。中国现行预算法不允许地方财政出现赤字。所谓体制内,包括1998年,曾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首次通过中央财政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转贷地方使用;另外就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和今年,由中央为地方连续两年代发地方债,共计4000亿元。此外还有一些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如世界银行等。这些都是“体制内”的债务,规模都很小,都不成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为规避预算法的规定,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债务问题,其形式繁多,以企业债券、银行贷款、中期票据等形式存在。
2009年,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建设可谓高歌猛进。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平台贷款余额,远非一年2000亿元的地方债所能比拟,也超过了2009年末60237.68亿元的中央财政国债余额。
去年新增债务居多
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来说,通过银监会数据的倒推,应该是去年新增的数量更多,历史的包袱相对较小。
新京报:本次审计报告称,2.79万亿元债务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占62.72%;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占37.28%。地方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杨志勇: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地方财政问题就已广受关注,当时的焦点是县乡财政困难。这和财政制度有关。一方面,中国现行预算法不允许地方财政打赤字;另一方面,由于财力和财权向上集中,不少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且很难从财政体制中得到充分的弥补。地方政府只能另寻出路,这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极度不透明,地方财政风险隐蔽性问题特别突出,出现为规避预算法的种种地方债。
在财政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扩张性政策。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财力相对不足的地方政府配套提供资金难度很大。
新京报:历史遗留和新增部分,哪部分规模更大?2009年当年新增债务比较大,是什么原因?
杨志勇: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来说,通过银监会数据的倒推,应该是去年新增的数量更多,历史的包袱相对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