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仅仅半个小时之后,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北京金融大街正式挂牌。
一天之内,两地两家环境交易所的出现,赋予环境交易市场无限的想象空间。
激烈的首位之争
如同雨后春笋,全国各地竞相争取筹建环境交易市场平台。
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天津滨海新区“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有了这一政策支持,国内首个以排放权为主的环境交易市场很有可能落户天津。
尽管如此,其他城市始终没有放弃筹建环境交易市场平台的努力。
就在5月26日举行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创新国际论坛”上,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表示,按照进度,今年上半年是一个“绘制蓝图”的过程,主要是环境交易系统的搭建、评估和监控体系的规划等,下半年将致力于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在这一交易平台挂牌。
同时,湖北也酝酿把排污权交易引入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权引入交易平台,并通过电子竞价的方式进行交易。
另外,香港证交所最近透露,该交易所已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排放权场内交易。得到香港证交所资质认可的部分顾问公司则表示,已向交易所提交了相关产品的可行性方案。
最终,上海拔得头筹。然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先后宣告成立,时间相隔仅仅半个小时。各地之间为建环境交易所的激烈竞争,不言而喻。
不过,就上海而言,建立环境交易市场平台,的确有其相对优势。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海已拥有证券、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外汇、黄金、产权、航运等门类齐全的要素市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800余家,并具有领先全国的信息流、资金流集聚优势。同时,依托产权市场运行环境能源交易平台,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产权市场相对成熟的交易、监管机制,确保环境能源交易市场顺利运行。此外,上海产权市场辐射全国的影响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影响力。
下一个经济主题
围绕“首个环境能源交易平台”的争夺,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环境能源领域,已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众家必争之地。为什么?这里暗藏着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产业引擎。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环保与能源领域已被一致看作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甚至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主题。谁掌握了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或新模式,谁就跑在前列。谁若可以把节能减排与资本运作的强大力量结合起来,谁就有望成为真正的执牛耳者。
在我国,要到2020年至2030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工业化,因此,来自气候环境与能源的种种挑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这些挑战包括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能源供应紧张、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迅速,等等。为应对这些环境与能源方面的挑战,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制定了单位GDP能源强度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的目标,但仅靠行政力量的推动,实际效果可能有限,如果能够增加充满活力的市场化手段,便如虎添翼。
上海同样面临着挑战与机遇。过去多年来赖以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大多出现了增长势头放缓的情况,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动力,而环境能源就是一个备选。一个关于环境能源的交易平台,不仅迎合了当下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节能减排需求,而且充分发挥了上海要素市场运作的经验和基础优势。
昨天,环境能源交易所揭牌首日,就有55个项目正式挂牌,印证了这一领域的火热需求。首批挂牌的55个项目,涉及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专利转让等多个方面,挂牌项目总额超过10.72亿元。对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未来的发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裁林健充满信心:预计交易所的年交易宗数将达到1000宗至2000宗,交易所还要发布环境能源交易的指数。凭借着这一平台,上海将成为环境能源交易的定价中心,并在东亚地区形成辐射力。
排放权交易想象
所有关于环境能源交易发展的猜想,都不可能停留在相关技术产权的交易上。尽管从首批挂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55个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产权交易,以及环保项目融资。但毋庸讳言,另一类节能权益的交易,其无可估量的想象空间更引人入胜。
目前,这部分的配套政策法规还在研究、建设的过程中,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排污权益交易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即排放权交易,在未来可能会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内容。
1997年12月,180个国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并约定于2005年起生效。《京都议定书》的核心是清洁发展机制,其中规定,从2008年-2012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5.2%,而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获得等量排放权。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免予承担具体减排义务,因此,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今年年初,宝钢与英国瑞碳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签署《核证减排量买卖协议》。根据协议,瑞碳和瑞信将向宝钢投资超过6000万欧元,用于购买宝钢4号发电机组预计可实现的60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换句话说,60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卖了6000万欧元,成为宝钢卖出减排的“第一单”。而宝钢仅仅是一个例子。中国企业正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最大的卖主。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为止,全球300亿美元的碳交易量中,由中国输出的大约在30%以上,即100亿美元以上。
然而,作为碳排放权交易最大的卖方市场之一,我国目前却没有任何定价权。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此前表示,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但信息透明程度不够,国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国内的交易价格仅8欧元至10欧元左右。因此,建立自己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信息,形成合理价格,有利于增强我国在未来国际交易中的定价话语权。
不过,对于此类排放权交易的期待,仍只是未来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并不在目前环境交易市场平台的交易范围之列。(记者 蒋娅娅 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