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增速放缓主要是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所致。其中既有国家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因素,也有国际上的不利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将视野放宽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和我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增速放缓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转变更紧迫地提到了全社会面前。
首先,从国际经济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所指出的,本世纪初以来全球化的加速,在中国、印度加上其他一些转轨和新兴国家近37亿人口的国度内,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资本重新配置,促成全球生产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使2003年至2007年期间出现了典型的全球范围内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中国、印度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受益者。随着几十亿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对石油、粮食、矿产等大宗资源自然产生需求提高的压力。就世界与中国物价关系而言,中国物价的上涨中有世界因素,世界物价的上涨中同样也有中国因素。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经济格局正发生某些微妙变化,国际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个大趋势。
短期来看,由于消费者信心下降和房价继续下跌,美国经济颓势未改。欧洲、日本经济受高汇率的影响,出口增长受阻,加上食品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仍难以摆脱通胀困扰。虽然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一次大调整。面对这种调整,中国那种用“大进大出”的方式,通过低工资、低油价来补贴全世界,换取一些外汇的增长方式正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加大。
其次,在快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资源环境面临“不可承受之重”,这也迫切要求经济增速处于一个合理的可持续水平。虽然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增速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惊人。可以说,如果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质量和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从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看,经济增速放缓也具有一定合理性。专家认为,2003年-2007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6%,如果再考虑环境约束的影响,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应在10%左右。也就是说,当前的总供给水平能支撑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可以说,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种种变数,既是考验,也是契机。在一定条件下,偏紧的环境可以形成“倒逼”机制,使企业增强应变意识和能力,主动调整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正常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中国过分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步入艰难的转轨时期,如果因循原有的发展思路,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出路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也有研究发现,中国加工企业很多由国外进口中间产品,在中国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中国出口工业品的国内增加值,虽然近年来有所增长,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仍然很低。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越是高端复杂的,国内增加值所占的比例越低。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无疑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包括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等,尤其是在真正高端产品的自主产权上占有一席之地,要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在资源贫乏的情况下打造出国际领先的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同时,必须放弃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产业,朝能源消耗低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向发展业务或转型。中国企业应从技术和管理上入手,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包括通过循环经济、能源替代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原材料等影响成本上升的生产要素,以创新来应对高成本。
可以说,经济增速放缓,将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转型的挑战越来越清晰地摆在全社会面前,也在考验着经济管理层和企业经营者的智慧与勇气。(孙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