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雷
7月下旬,任何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风吹草动,都成为中国各方关注的焦点。
时值中国经济的半年度数据出台不久,各部委乃至更高层的会议接踵召开,这一周多来,大家对于下半年调控政策的任何动向都是翘首以盼。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之前的“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7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呼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上述目标指向,并突出强调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会议强调,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而更多的目光则聚焦在了财政政策之上,26日,《瞭望》杂志发表文章“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所作为”。
那么,财政政策下半年究竟将如何“有所作为”呢?
日前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下一步宏观调控定调前后,素以调整优化结构见长的财政部门,正逐渐形成财税宏调下一步的战略与策略——财政部门将从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促进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五大方面着手,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中国政府宏调目标与策略的调整,本于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财政部综合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调控部门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敏锐、及时和较全面地把握经济多种变量中最关键的组合信息,合理地动态掌握调控中“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胀,又要防止出现过快经济下滑”的平衡点。
而财政部上述官员则强调,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按照“控总量、调结构、稳物价、促协调”的原则,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努力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其中,第一条便是合理控制政府支出规模。
该官员指出,财政部门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把握好财政支出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保证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同时,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灾后重建的关系,既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资金需要,更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重建规模和时间进度。
事实上,5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时曾要求,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减少部分用于抗震救灾。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对记者说,财政总支出的控制与控制好货币政策力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财政支出本身就是经济总需求的一部分,不能严格控制的话,就可能挤占政府之外领域的需求。“政府的总支出尤其是行政性支出是应该压缩的。”
外贸、投资应对之策
不久前公布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贸出口增长17%,继今年2月份之后再度跌破20%。
“扣掉国内的通胀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今年上半年实际的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到了个位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对此担忧。
不久前,人大财经委在听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汇报后认为,外贸出口增幅和出口企业利润下滑较大的势头值得重视。
据了解,在促进对外经济平稳发展方面,财政部门已形成一套思路。
财政部上述官员就表示,下一步将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适时微调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优化出口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