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贩子”的功与过
是“利”,还是“弊”?
“目前,粮食经纪人队伍在不断壮大,在政府部门作为政绩而津津乐道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对此却充满忧虑。”刘瑞华教授分析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粮食产销的矛盾、价差的诱惑及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各界对粮食经纪人的认识褒贬不一。
“粮贩子的存在就是利大于弊,没有粮贩子哪有现在的粮食市场?现行粮食流通市场的主体恰恰是粮贩子。”绥化市北林区某国家储备库主任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关于“粮贩子囤积居奇”的说法,绥化市财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不同见解,“在粮食产区,中间环节的粮贩子的存在,对缓解农民卖粮难,加速粮食市场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去年新粮上市时粮价走低,很多粮贩子没有收粮,导致大量粮食压在农民手中,政府只好启动托市收购从农民手中收粮。今年年初,由于市场发生变化,粮贩子又加大了粮食收购力度,农民手中的粮食在短时间内便进入流通环节,极大地缓解了南方粮荒,稳定了粮食市场秩序。”
该负责人对粮贩子囤积粮食的现象表示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处于中间环节,囤积粮食的同时也承担一定风险,他们对市场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2006年就有许多粮食企业积压粮食赔钱了”。
该负责人还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粮贩子也要分为产区和销区来对待,产区的粮贩子更重要的作用是缓解了农民卖粮难,加速了粮食流通;而销区的粮贩子由于资金雄厚,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加之销区为粮食消费终端,他们往往更“有条件囤积居奇”。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业内人士在肯定粮食经纪人积极作用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心存忧虑。
“数量巨大的粮食经纪人为追求利润而存在,如同超载的羊群,不仅发生所谓‘羊群现象’,形成恶性竞争,更会引起粮食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给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带来难度。”一位学界资深人士表示,“从经济学角度说,当行业的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经纪人的数量必然减少,在欧洲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全国的粮食贸易商也就区区几家,而我国高达100万人,随着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大粮商的地盘会逐渐扩大,小粮商受到挤压将会退出市场。”
“粮食经纪人本质上还是商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压低农民收购价格,高价卖给粮食承储或加工企业,赚取高额差价。这客观上增多了粮食流通环节,并极易出现粮价上涨的现象。而如果粮食经纪人制度不够规范,那就会在部分地区产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该人士担忧地说。
“监管的盲区”
“根据1995年10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粮食中介的粮食经纪人需申请、取得《粮食经纪人资格》。”黑龙江某市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实际情况是,在黑龙江,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经纪人的监督和管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粮贩子既没有收购资格证,又没有在工商等部门办理任何登记,从而形成粮食监管的盲区。”
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粮食经纪人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的粮食政策,他们只要能收得进、卖得出,而不按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也不问质量标准,收购时价格能低则低,造成国家的惠农政策执行不到位。同时,由于人员结构复杂,这些人的粮食专业知识普遍缺乏,甚至没有任何检化验设备,无法对粮质进行把关,不能实行优质优价,更有甚者会把有害有毒、霉变粮食混进粮库。
采访中,一些种粮户向记者反映,“有的粮食经纪人在收购活动中极力压级压价、短斤少两,损害农民和收购企业的利益;有的使用假钞欺骗农民,出现弄虚作假、骗买骗卖现象,诚信度较低。”
“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大部分粮食经纪人是‘二道贩子’,直接从事粮食收购,就近销售给收储企业、粮食经营者,赚取粮食差价,造成种粮的不如贩粮的,导致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系列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一个大豆种植专业户抱怨说。
对此,刘瑞华教授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具体的粮食经纪人管理制度和准入标准。“必须通过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培训、考核,内容为国家相关粮食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从事经济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合格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核准后发给《粮食经纪人资格证书》。”
刘瑞华认为,要明确粮食经纪人的市场中介性质,明确粮食经纪人与国家粮食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规范粮食经纪人行为,建立健全粮食经纪人长效管理机制,把粮食经纪人纳入粮食行政监管对象,确保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社会粮食监管全覆盖,杜绝监管盲区,更好地发挥粮食经纪人在粮食收购市场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