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湖”获批“两型社会”综改区半年后,多项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将揭开面纱。
本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4月递交给国家发改委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称“两型社会”)综改方案,经过相关部委论证讨论、修改后,已于7月初上报国务院。按通常程序,该方案会在7月中下旬通过国务院批复。
这份上报国务院的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涵盖了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金融体制等多个“机制体制创新”。其中,最具有“政策礼包”意义的领域集中在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
同样获批为“两型社会”综改区的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综改方案”,目前还在国家发改委有关职能司局的案头,即还处于各方征集意见过程中,不久也会上报国务院。
两个“两型社会”综改区方案被国务院批复后,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尝试将依次展开。
金融“政策礼包”
在“综改区”期待的各种国家政策中,最有可能批复的是金融领域。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给国务院的武汉试验区综改方案中,提到“产业基金”和“区域性银行”两个字眼。这意味着,“把武汉构建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找到了落脚点。
事实上,武汉上报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几十页纸的综改方案中,对此有了初步设想。对于“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武汉列出了一系列想法:在武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汉口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支持民营资本试办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参控股金融机构,吸纳国内外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投资主体,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资金融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缺乏,就会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湖北社科院院长赵凌云对本报记者解释武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理由时称,目前武汉城市圈发展不是缺钱,而是缺乏金融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合适的金融平台吸取资金。
在赵凌云看来,湖北承担着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区域功能,那就必然要体现在金融中心功能上。因为现有每个区域经济带中都有其相应的金融中心,如珠三角是深圳、长三角是浦东、渤海湾是天津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想把武汉建设为金融中心。”赵称,并举出例证,如1986年,武汉被定为中国第一批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全国第一家经营股票等业务的武汉证券公司开业。再如,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拥有我国最早和最大的国债交易中心。
实际上,从目前规模而言,武汉已经是中部的金融中心。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武汉市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4家、保险公司23家、证券公司39家,存贷款规模、外资银行数量均居中部六省之首。
“武汉现在建金融中心的条件比上世纪90年代要好。”赵分析,现在武汉新型经济产业发展、国企改革、多元化经济主体等“对金融更加需要了”。再加上,区域性监管机构也设在武汉(如央行、保监会武汉分行、分会)、金融人才充分储备等,为武汉成为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