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过剩需政府加强引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发改委工业司认为,按照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计划,2010年全国汽车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市场需求,必须加以引导。
对于未来产能过剩将出现多大程度的过剩,以及过剩会造成哪些影响,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给了本报记者一个判断:首先,关于“拐点”。他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拐点”分两种,一是增长率的下滑,但是市场仍然在增长,二是增长成负数。因此,产能如果说过剩,也不完全是因为“拐点”的出现。
其次,他认为,其实目前的过剩确实存在,但是不是从总体上说的,而是结构性过剩。这才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总体过剩与否,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要治理过剩,就必须分清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过剩。比如,厂商数量过剩,洗牌是肯定的。”
要治理汽车行业结构过剩的问题,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掌控,必须在批复项目上严格把关,不能自己总认为过剩,却还在批复更多新的项目;二是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主导重组,国家可以在有关政策上起到导向作用;三是对于国有企业,则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
张指出,比如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都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只能是政府主导。最近的上汽重组可以说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另外,业内人士提醒,“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高油价对新能源车的开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也要防止国内出现新能源汽车项目一窝蜂上马、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的迹象。”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从去年底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业界分析指出,《规则》的出台,令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实现了有章可循,也更利于规范目前良莠不齐的新能源车投资项目。新能源车也要“准生证”,说明国家正想打好产能过剩“预防针”。(宦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