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9点,北京车展E2展馆,在光影交错、众人瞩目中,“别克展望”概念车全球首发,这是在第一款由本土企业主导设计的全球概念车“别克未来”之后,通用再次选择在中国首发的别克概念车,它代表着别克三厢豪华轿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19日刚刚宣布通用、上汽、清华联合组建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瓦格纳,再次走上前台,强调通用汽车的商业理念:“本地制造,本地销售,我们希望绝大多数在这个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是在本地生产的。”瓦格纳同时抛出的还有一个数字,今后每年要在中国投入10亿美元。这笔钱用于新产品开发、产能扩张、新技术应用三个方面。
半个小时以后,日产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一款以中国消费需求为基准,面向全球市场的旗舰车型——全新天籁。戈恩称这是日产全球第一款汇集了世界顶级技术,以中国市场需求为标准开发的全球旗舰车型。他希望用实际行动传递了日产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信心和空前的重视。
本土化第二幕
20年前大众与上汽合资成立上海大众,迈出了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战略的第一步——就地生产。随着更多跨国公司进入,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同步的产品战略也逐步被引进中国。
如今全球同步上市的新车已经不是最大的噱头,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中方人员自主研发,打造真正意义的全球战略车型,在中国首发后推向西方主流汽车市场,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跨国公司正用空前高涨的热情,在中国上演一场空前而更彻底的本土化竞赛。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有88%的汽车公司高管认为,随着亚洲汽车产量急剧增加,消费者偏好也将从北美和欧洲车向亚洲转移。这表明汽车业界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应该也必须成为今后产品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准。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未来还将是全球的研发中心。
这场竞赛的关键词就是“本土化”。包括文德恩、蔡澈在内的多位跨国公司CEO,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均认为,生产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才本土化、零部件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现阶段的本土化战略,涵盖了产品设计研发、人才使用、生产、零部件供应、市场推广、政府关系、企业公民等众多内容。
中国本土化的战略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中国经济的过程。通过这一战略将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同样有利于中国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中国市场的新角色
新天籁专属中国,戈恩已经为它进行了定义——“新天籁不但是一个世界产品,更是专属于中国的产品。从功能上来讲,这辆车是根据中国人的品位来设计的,在各项细节上都有中国团队的参与。我们首先要让中国的消费者满意,因为他们是世界上要求最高的消费群体。”戈恩透露,在北京车展全球首发之后,新天籁会陆续在俄罗斯、日本等市场上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车型。
新天籁的高调亮相揭示了东风日产未来在产品方面的走向,即推出全系列产品、提高国产化率、走本土化开发路线。思路已经十分明确,所有日产品牌的产品都要实现国产化,而进口车业务则主要由英菲尼迪来承担,不断推出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与日产同时,大众发布了代号“Model X和Model Y”的新宝来和朗逸,仅仅这两款车足以表明大众在中国巨大的变化。
不同于以往只做轴距和车身的加长或外观上“小打小闹”的本土适应性修饰,一向强调大众标准的德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针对中国市场来开发新车型的转变,从底盘到车身外观,再到内饰,完全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更重要的是,在这两款全新车型的开发过程中,中方人员参与度高达80%和50%,而对于难度系数最高的底盘调教工作,中国人的参与度更高。
本次北京车展,由文德恩带队的大众集团高层全部到场,大众全球董事会在中国同步召开。“我们的态度仍然是把最好的技术向中国转移和发展,这样我们的品牌也会非常成功。”文德恩说,“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已经完成了很多自主开发的工作,今后会不断支持两家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工作。”
这样的表态,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的形势确实不同了。
5年后取代北美
中国已经成为大众最大的海外市场。许多市场专家预测,未来5年如果中国汽车市场仍能保持9%至10%的正常增长,那么2015年的产销总量将超过美国市场,届时中国乘用车市场有望达到1500万辆。
如果大众成功占据20%的份额,就可以达到300万的销量,这一成绩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众实现挑战丰田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价值。他们开始做本土化开发、在设计中加入符合中国审美需求的中国元素、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经理人在总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通过北美市场,丰田战胜通用成为了世界第一,用不了多久,这个重担将落在中国市场。谁能通过中国超越丰田,成为下一个世界第一?这将是最大的悬念。
之前,哪一个跨国公司来中国更早,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更突出,也许就能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今这一标准正在改变。今后谁在中国更投入、更创新、本土化更到位,谁就可能在中国获得更大的成功,谁就可能以此改变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何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