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战略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完善发展环境,推进战略转型,实现电信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邮政业的“三个转变”,加强无线电管理,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实现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电信业向信息服务型转变。加强电信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业务创新,改善基础服务,丰富增值业务,发展互联网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努力提高普遍服务水平。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核心基础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推动邮政业向现代邮政业转变。推进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步伐,推进结构调整,拓展新兴业务,保障普遍服务,提高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加强无线电集中统一管理。以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科学配置、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频率/卫星轨道资源,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发展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17.6%。其中,电信业收入达到8860亿元,年均增长7.6%;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年均增长18%;邮政业收入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8%。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为10%。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
服务水平目标:到201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4亿户,普及率3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亿户,普及率4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1]人数达到2亿,普及率15%。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邮政的投递时限和投递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函件总量达到140亿件左右。
创新能力目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全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信新业务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涌现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业务品牌,业务专利数不断增加;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数字视听、高性能计算及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标准制定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竞争能力目标:到2010年,海外电信业务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活力的增值业务运营企业;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核心产业规模翻两番,部分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元器件、材料、专用设备国内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以及一批效益突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初步形成能够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监管模式,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协调发展目标:继续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通信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电信运营业与其上下游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发展;无线电频率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满足各方需求,各种无线电业务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不断提高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电信业务的全面转型。大力支持服务创新,不断挖掘固网潜力,创新业务和运营模式,寻求固网发展新突破。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为契机,丰富移动业务,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推进计算机与其他信息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积极发展固定宽带多媒体和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全面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加快新业务的发展。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同时努力提高乡互联网的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农村需要的通信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社会应急联动与综合服务系统的通信支撑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中通信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网络转型的机遇,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城镇地区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同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强国际通信网络建设,增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适度增加国际通信光缆登陆点。
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设、租用、购并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开放紧缺资源。促进全社会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三网融合”。
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大对涉及国家通信主权和安全的通信网络监管力度;完善国家基础网络安全保障机制,鼓励采用卫星通信作为重要通信的备份手段。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加大对病毒、黑客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和清查力度。积极推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网络信任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保障国家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大力发展核心基础产业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继续落实和完善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积极发展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鼓励新一代芯片生产线建设,推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提升高密度封装测试能力;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和基础材料的开发能力。建立植根于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壮大软件产业。推动产业政策法制化,提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促进优势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和服务;加强软件企业开发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软件工程化水平;重点支持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中间件和软件外包;积极发展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继续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
推动元器件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巩固我国在传统元器件领域的优势,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垂直整合,加快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的新型元器件;大力发展自主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等离子显示器件(PDP)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鼓励环保型电子元器件的发展。
提高电子专用材料配套能力。加强与冶金、有色、化工等行业的横向合作,加大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工艺技术的开发,提高电子材料的本地化水平。重点发展半导体关键材料;提高平板显示器件重要材料的国内配套能力;鼓励量大面广电子材料升级换代,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
加快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突破部分关键技术,缩小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增强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以及支持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的产业化能力;围绕数字视听、新一代通信产品,加大高性能测试仪器的开发力度。
(四)重点培育新的产业群
推进视听产业的数字化。完善政策环境,加强共性技术开发和标准研究,促进结构调整,加快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制定出台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政策,继续推行“机卡分离”技术路线,形成从关键配套件到整机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体系;加快新一代激光视盘技术和产品研发;适时发展数字音频广播相关产品。
加速新一代通信产品发展。抓住通信网络升级换代的契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国际知名品牌,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先进光通信以及农村通信产品。
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的研制能力。巩固现有整机制造及配套体系优势,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强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的研制,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发展大容量存储产品。
加快自主信息安全产品的发展。加快制定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育自主产业体系,提高支撑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关键芯片和软件的研制和应用,重点发展网络防护与安全管理、高速密码与安全传输、可信计算与终端保护等关键产品。
大力推动应用电子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进一步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服务的能力。重点发展金融、汽车、电力、机床、医疗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
(五)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
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加大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的行业指导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集聚当地和外部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引导产业垂直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集约式发展。推动国家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成为行业自主创新的主体、“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积极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带。有重点、分层次地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打破行政区划局限,率先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两大区域内建立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区域协作配套,延伸壮大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
积极促进邮政业的全面发展。加速邮政体制改革,推进邮政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逐步开放邮政速递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服务监督,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对邮政标志和邮政编码等邮政公共资源的规范、保护和管理。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邮政业。加快邮政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重点增强信息化对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提高电子商务的承载能力;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重视技术的跟踪研究和引进吸收;加强邮政业标准的研究与推广,提高邮政标准化水平。
着力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加快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优化现代邮政网络,合理建设邮政服务网点;加快城市住宅信报箱群的建设,鼓励发展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西部地区发展的邮政服务体系,提高西部邮政服务水平;优化面向农村的邮政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切实加强邮政安全监管。加大对邮政通信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完善邮政安全的现代化监管手段,切实保障邮政通信安全。
(七)加强无线电管理
科学制定无线电频率资源规划。科学规划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资源,适时修订《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促进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满足全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制定资源的战略储备规划和应急使用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管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提高无线电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理顺体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保护航空、水上、广播等重要无线电业务频率使用安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完善保障国家安全和重大任务的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国际、边境(界)地区、军地频率台站协调程序。加强频谱工程与监测技术研究,提高对监管的技术支撑能力。
(八)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支撑能力
增强信息化装备的供给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系统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增强网络基础设施,提高软硬件产品配套能力。
优先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从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上优先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开发适应农村需要的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在金融、物流、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强化信息化基础工作。加大电子签名推广应用力度,制定相应法规和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完善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工程安全和质量。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城市社区信息化、行业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发挥信息产业整体优势,加强协调配合,通过试点示范和分类指导,为全面落实信息化各项任务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