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从构成上分为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十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骨干企业不断成长,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但从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看,我国软件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同时,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增强国防实力,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编制本专项规划。
一、“十五”回顾
(一)主要成就
1、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
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软件销售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93亿元迅速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7%;出口额由“九五”末期的4亿美元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5.9亿美元,五年间增长了近9倍;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十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天津、大连、深圳等六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集聚区;2005年底,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有所突破,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所需嵌入式软件中,国产软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在税务、电信等行业大型应用软件方面,国内企业已取得一定优势。
3、骨干企业不断成长
“九五”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仅73家,“十五”末,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已有299家,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达29家,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九五”末,通过CMM3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仅有2家,到“十五”末期,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达到237家,其中通过CMM4评估企业达40家,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国内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国办发[2002]47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打击盗版软件的力度,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使我国软件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服务平台逐渐完善,推动了基地内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外包业务的拓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主要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产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未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市场环境仍需完善,软件潜在市场巨大和现实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