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非”思路 多元产业方兴未艾
在保持石油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石油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大庆的既定目标。大庆的未来发展应该是这样一幅宏伟的蓝图:用5~10年的时间,接续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石化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千亿元产业,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三足鼎立”之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框架,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把大庆建成具有高科技产业群体、高水平基础设施、高质量人居环境、高效率管理体制的特大型城市,哈尔滨副中心城市。
大庆人认识到,发展非油工业、服务产业和新兴产业,实施“以多补油”,有利于保持经济效益稳中有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庆就开始在培育发展石化等接续产业上下功夫,形成了发展非石油开采、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通过建园区、引企业、上项目,大庆已经初步形成了石化、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框架。2004年,全市新建续建地方工业项目239个,新建肇源皮革城、红岗生态园等9个工业园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55亿元,占了地方经济总量的一半。
我们的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个抛物线,高峰之后必然递减。谁能抢到战略转移主动权,谁就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摆在大庆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就是,大庆不能躺在“油”身上过一辈子,必须学会吃“杂食”,让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支撑起大庆的未来。同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民营经济的增长提供载体。
事实上,大庆正是这样做的。为了弥补原油销售收入下降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大庆正在培育多种接续产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乳业,即用白的牛奶替代黑的石油。随着乳业的振兴,大庆“白”加“黑”的格局日渐明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6月底,全市奶牛存栏23.5万头,年产牛奶28.9万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投资近20个亿的北亚集团雄踞在301国道一侧,作为乳业龙头昂首阔步;在杜尔伯特县投资建厂的伊利集团,年加工牛奶18万吨,不仅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也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来自厦门的惠尔康等乳品企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在乳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奶牛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屯纷纷涌现。根据大庆经济转型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存栏奶牛有望达到40万头。
除乳业以外,2010年大庆的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业将达到100亿元的产值。我们在大庆看到,厂房一片一片地起,项目一园一园地建,企业一批一批地引,热热腾腾,红红火火。投资3.5亿元的金锣肉制品加工二期工程、50万吨生物菌肥、120万吨加氢裂化、3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已经投产;皮革城正在形成300万张猪皮、200万张牛皮、2400吨明胶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亿元。到2004年底,全市新建工业项目180多项,作为大庆接续产业的主力军,以高新区为龙头建设的强市大项目异彩纷呈。在粮食深加工方面,大庆正在建设一个总投资在26~40亿元的大豆产业园。该产业园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大豆蛋白、食用油、大豆纤维、饲料等一整条产业链。大庆对医药、半导体芯片、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种机械等领域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我们掌握的数据表明,2004年大庆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35.3%。“油”不再是一枝独秀,大庆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资源型城市,正在走出单一的油经济,多轮驱动谋发展。预计到2010年,全市非油产业可达到700亿元。同样令人欣慰的是,大庆正在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城在绿中,湖在城中”。全市已建成了20个生态园,完成了总面积为52万亩的退耕还林和人工绿化。
依托走廊 优势产业乘势而上
从2005年开始,黑龙江省决定用15年的时间,在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约200公里长、总面积8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在国家着手紧缩“地根”之时,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的出炉,为处在转型中的大庆解决了诸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政策瓶颈难题,使得大庆的各个园区在充分利用盐碱地的同时,整合了现有的产业优势。大庆形成的以石油、石化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也为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从以原油为主导,变成石化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利用石油的依托,扩展产业链条。大庆正致力于在哈大齐走廊开发一批支柱型、主导型、高科技型大项目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量提速的筹码。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发展规划中,大庆把未来15年的建设细分为3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基本完成88.13平方公里盐碱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上重点项目500个。其中,到2006年底利用23.18平方公里盐碱地,摆放194个重点项目。到2010年,地方工业销售收入、增加值、对财政贡献率实现翻番,初步实现经济转型。从2010年到2015年,开发利用126.25平方公里盐碱地形成非油产业集群。从2016年到2020年,开发利用126.48平方公里盐碱地,全面完成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大庆准备在滨洲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摆放兴化、龙凤、喇嘛甸3个项目区;在通让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摆放让胡路、宏伟、林源3个项目区;在萨大路沿线经济带上,摆放红岗建材项目区;在绥满和明沈公路沿线经济带上,摆放东城项目区。这些项目区,利用了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大企业的系统工程,依托高新区的政策优势,有效整合现有的产业基础,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我们了解到,大庆已对各项目区内的规划、项目设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等事宜确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仅2005年,就可开发利用盐碱地14.51平方公里,新上项目147个,完成投资98.64亿元。
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间区域,大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庆正在结合利用好盐碱地的用地方针,培育“一园一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东城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4.67平方公里,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就占14.5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难的瓶颈被打通。此外,在产业布局上,该园区细分为高新技术区、石油天然气化工区、精细化工区、轻工业区等4个园区,分别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农牧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医药工业、电子信息业、出口产品加工业、轻工产品制造业和新材料、石油化工天然气衍生产品加工等项目,形成集群化发展的强势。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现在大庆更加重视优化投资环境。伴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规划的出台,市内各项目园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高新区发挥基础配套、机制灵活、政策优惠等优势,围绕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6大产业,策划招商,理性招商,现已引进工业项目30个,到位资金1.04亿元;龙凤区做实、做活、做深“以商招商”文章,成批引进温州、台州的投资者;大同轻纺工业园已与13家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与19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让胡路区拿出100万元资金,设立了发展经济重大贡献“区长奖”,全区招商引资积极性高涨。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引来了一批批参与者,高新区中的精细化工园已入驻企业47户。龙凤注塑工业园已有2个项目投产,2005年新上项目6个,累计投资2.3亿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亿元。萨尔图区物资再生园目前有6家企业,2005年计划新上3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800万元、利税600万元。
政策支持 衰退产业亟需援助
我们深入的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开发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要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也离不开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体系的支撑。在现有条件下,仅仅依靠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力量和市场的手段,难以实现转型。特别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庆,经济转型更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研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实施内容。
首先,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采的不同阶段,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开发成本、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责任和为资源型城市公共事业作贡献的义务。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起符合价值规律的资源价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勘探、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经济转型积累问题。通过国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计划经济时期该补偿而未补偿的历史欠账问题。
其次,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国家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财税扶持、资金和项目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等方式,对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而走向衰退的产业进行直接援助,或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发展接续产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间接援助。我们认为,“两个机制”是对长期计划经济市场失灵的纠偏,是借助政府创造的条件,把资源型城市拉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两个机制”对于大庆的成功转型,意义非同一般。大庆可以在财税扶持等直接援助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来反哺、支撑和保障接续产业的壮大。大庆的资源递减问题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体制原因,是为共和国实现工业化付出的“成本”,带有明显的“公共品”支出的特征。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庆的主要功能是向国家输出廉价石油,为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积累,而国家对大庆的石油资源开发实行“有水快流”,产业发展是“一枝独秀”,开发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造成地方财力空虚、产业结构畸形、城市建设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中带有普遍性,但在大庆表现得最为典型。
不容忽视的是,大庆至今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体制障碍,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政企不分。同时,全市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还有2/3由大企业承办,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解决地方政府的接收经费问题。大庆应向中央申请,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
我们认为,大庆的经济转型,已不是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环境污染、促进全省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考虑解决经济转型问题,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确保产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统一。与此同时,大庆应尽快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鼓励选择、发展替代产业,扶持并促进非资源产业的发展。中央和黑龙江省也应建立相应的反哺机制,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如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协调推动企业与地方尽快制定大庆的产业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对于长期为国民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庆来说,“补偿”和“援助”两个字都会在他们心中引起涟漪,因为这意味着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更多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大庆一定会更加辉煌。(彭真怀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地方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