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着急了
获知邻省以长株潭申报特区,武汉市委书记连夜给湖北省主要负责人打电话汇报
在第三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请中,一直不见声色的武汉这次高调起来。另外,连续经历过四次“申新”失利,尤其邻市“成渝综改区”获批和“中部办”成立之后,武汉开始变得更加着急。
今年3月7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全团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发言,请中央批准武汉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李宪生呼应的,还有王生铁、刘善璧等38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
6月9日,“成渝综改区”获批。次日,湖北省人大召开大会,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市长李宪生先后表达了武汉继续申请“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心。
伍新木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未经证实的细节。今年六月底的一天晚上,武汉市委书记苗圩突然听说湖南省以“两型社会”为主题向国家发改委申报长株潭城市群为第四个综改区,报告只有三页纸。
连夜,苗圩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打电话汇报这一紧急情况。得知此事后,俞正声当晚致电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请求这一次不要再丢下武汉,并邀请发改委来汉指导“申新”工作。
7月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体改司一行乘机前往武汉。七月的武汉天变幻无常,飞机进入湖北空域时突然遭遇罕见雷暴。在天河机场上空盘旋许久后仍不能降落,只好折回北上郑州。
飞机再到武汉天河机场时已是夜间。伍新木后来听说,当时负责接机的官员得知飞机到了郑州,他们一下子傻了,担心被郑州顺便接了过去,然后“第四个综改区”自然落到中原。
据了解,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一行的造访,对于武汉申报试点新区意义重大。在此期间,湖北、武汉方面与发改委体改司的官员就“申新”工作进行了多次沟通。“以武汉城市圈的名义申报”就出自体改司司长孔泾源的建议。伍新木后来说,在申报主题和具体内容上,发改委的官员给出的意见、建议尤其重要,实际上就是从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整体考虑的。
“1+8”城市圈
湖北省把武汉市城市圈视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和支点,以中部最大城市群来做总体规划,各地要服从整体规划,不能以各自利益为重
国家发改委官员离开武汉后,市委书记苗圩正式对外宣布,武汉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主打城市圈牌。
该省发改委官员告诉记者,武汉用“城市圈”概念替代“武汉新区”概念申报,很快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同意。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毛汉英,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据他介绍,最早提出武汉城市圈是2003年11月。不过,当时并没有因此向国家申报。原因是时机、条件并不成熟。
他说,当时他建议把武汉市城市圈放置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考虑,视其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和支点,以中部最大城市群来做总体规划,不能单个小范围,局部考虑。这一建议被省政府采纳。
同期,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组长是时任省长罗清泉。成员是省相关部门领导和9个市县政府一把手。小组决定,每年开两次年会。县市轮值举办。
毛汉英说,规划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市县考虑地方利益,总想多上一些项目。比如,本来规划仙桃未来主攻高档纺织,但他们提出要上化工,被否定。咸宁环境资源好,又称武汉后花园,同样他们也提出上化工,同样没有被采纳。一段时间,地方利益和总体规划矛盾重重,不好协调。
后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为此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各地服从整体规划,全局考虑,不能小部门做法,地方利益为重。所有提出的意见经过主要领导同意、签字才能上报。
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引起长沙方面的重视。据毛汉英透露,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要官员到武汉参观后,其中一位省政府领导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可操作性强,不像他们长株潭的规划都是大框框,觉得很虚,希望他们能帮忙修改。考虑了解不多等因素,毛汉英他们婉拒。
改为两型社会申报获批
在国家发改委的帮助下,武汉的申报主题从前一次的“1+8城市圈”改成“两型社会”。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就在武汉城市圈积极申报的同时,长株潭城市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时间,武汉VS长株潭成为两省关注的热点。
今年6月的一天上午,思量许久的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向武汉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申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的紧急建议》,考虑到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成渝两市为“城乡统筹”综合试点城市,可能考虑批准“长株潭”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试点城市,城市单体申报可能不利于成功,建议由省委省政府为主体直接申报。
赵凌云说,当天下午,苗圩对就这一建议给予批示,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官员就此进行新的论证。
赵凌云介绍,在国家发改委的帮助下,武汉的申报主题从前一次的“1+8城市圈”改成“两型社会”。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议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问题的请示》(下称“请示”)。至此,标志着武汉“申新”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伍新木通过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同学获悉,“请示”已经主任办公会会签通过,上面至少有五个司的负责人的签字。
11月30日,记者获取到一份内部材料《关于申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关情况的汇报》。其中有这样的表述,“目前,从改革全局看,国务院已批准东部的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都、重庆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而中部地区还没有。自“成渝综改区”获批之后,全国各地相继有17个省、市提出申报各类试点的要求,部分省市领导直接向中央领导写信和汇报,要求批准试点。
国务院担心改革试点可能会一哄而起,要求国家发改委研究并提出意见。国家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形成意见再报国务院,建议:先办好已批准的东部两个、西部两个试点;考虑到中部空缺,在中部增加1至2个试点;在此基础上,暂停审批新的试点,至少年内不再考虑扩大试点范围。”
一位湖北省政府官员后来告诉记者,从当时的信息来看,“长株潭城市群”是“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过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稍不留意,武汉可能就再次失利。”
就在武汉翘首盼望时,12月7日夜,从北京传回消息,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一起获批的还有老对手“长株潭城市群”。
“五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武汉就‘申新’开的专门会议不少于五十次,拟出的报告至少有一米厚。几度调整方向、提出的概念也是屡次更换,一步步走到如今,可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湖北省一位官员作出这样的感叹。
《楚天金报》12月9日报道,武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具体探索包括: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周边8个城市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建立9市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九城市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九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报记者 吕宗恕 武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