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央行研究局报告: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提高,价格翘尾因素大于新涨价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但其中黑色金属价格回升;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走势总体平稳;土地价格涨幅提高。

CPI涨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粮油价格上涨带动的食品价格上升,其中肉禽及制品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高达45.8%。P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增速下降,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回落。

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是居民价格上涨预期仍然较高,可能继续回升的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粮价小幅上涨的压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土地价格上涨和企业劳动力、安全、环保成本上升。消费较快增长和结构升级可能对CPI上涨有一定推动作用。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是投资增速的回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产能过剩。

预计2007年我国消费将继续保持2006年的增长势头,投资和出口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望得到缓解。

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我们预测2007年GDP增长率为10.0%,CPI为2.3%左右。

第一部分 当前价格形势评述

一、主要物价指标的变动态势

(一)CPI同比涨幅提高,但非食品CPI变动不大

受春节因素影响,1、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2.2%、2.7%,环比分别上涨0.7%、1.0%。

综合1、2月份的情况,1-2月CPI累计同比上升2.4%,涨幅比2006年1-2月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比2005年1-2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非食品CPI 上涨0.6%,与2006年同期持平,比2005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1-2月食品价格涨幅提高较多,同比上涨5.5%,比2006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9%,与2006年同期持平。消费品价格 同比上涨2.8%,比2006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1.3%,比2006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二)PPI同比涨幅回落,采掘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

2007年2月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2007年1月和2006年12月分别回落0.5、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回落较多,2月份上涨2.8%,比1月份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产品价格受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的影响,同比下降1.2%,这是自2002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原材料和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略有回落,同比分别上涨5.8%、1.9%,涨幅比1月份分别回落0.9、0.3个百分点,比2006年12月分别回落了0.6和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涨幅略有扩大,2月份同比上涨0.4%,比1月份和2006年12月分别扩大0.1和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0%,衣着类上涨1.3%,一般日用品类上涨1.0%,耐用消费品类下降1.3%。

1-2月份, PPI累计同比上涨3.0%,涨幅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

(三)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有色金属价格回落较快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7年2月份同比上涨4.0%,涨幅比2007年1月和2006年12月分别回落0.7、0.9个百分点。其中燃动力、有色金属价格同比涨幅回落明显,同比分别上涨2.5%、22.2%,涨幅比1月份分别下降2.1、5.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1月份提高1.42个百分点。

(四)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水平总体平稳,黑色金属价格环比连续上升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的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走势趋于稳定,1月份环比上涨0.01%,2月份下降0.11%。但不同生产资料产品价格走势有较大差异,有色金属和成品油价格下降明显,黑色金属价格则有所回升,原煤价格趋于稳定。成品油价格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有色金属价格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黑色金属价格连续2个月环比上涨。

(五)粮油价格涨势趋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扩大

1、粮油价格涨势趋缓,畜禽产品价格小幅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月份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的调查,2月份粮食、棉花和油料价格走势平稳,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小幅上涨,蔬菜和水果价格涨幅较大。

与1月比小麦价格下降1%,籼稻、粳稻、玉米分别上涨0.8%、0.4%和1.2%,大豆上涨0.2%,(大)豆油、花生油分别上涨1.4%、1.3%。畜禽类价格小幅上升,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4.4%和2.6%,活鸡、鸡蛋价格分别上涨6%和4.7%。

与2006年同期相比,粮食、油料价格同比涨幅较大,籼稻、粳稻和小麦价格分别上涨9.6%、4.4%和8.1%;玉米、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6.6%、2.3%;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上涨22%、10.6%和15.1%;活鸡、鸡蛋价格分别上涨28.2%和29.8%。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提高,但涨势趋缓

1、2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4%、0.3%,涨幅比2006年12月回落0.3、0.4个百分点,涨势趋缓;同比分别上涨3.9%、4.2%,涨幅比2006年12月份分别提高0.4、0.7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6年8月以来的上涨态势。1-2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0%。

(六)企业商品价格涨势趋缓,煤电价格上升明显

企业商品价格走势趋缓。1、2月份,企业商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6%、4.5%,环比分别上涨0.4%、0.3%。但煤炭和电力价格涨势明显。2月份,煤炭价格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6%,这是连续11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到6.2%;电力价格环比上升1.2%,同比上升6%。

二、主要资产价格走势

2007年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继续上涨,同比涨幅回落。同比上涨5.3%,涨幅比1月份低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涨幅与1月持平。

(一)新房价格涨幅略有回落,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提高

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普通商品住房和高档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6.1%和6.7%,涨幅分别比1月份低0.2个和0.1个百分点。

1、2月份,二手住房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4.4%,涨幅比2006年12月高1.1和0.2个百分点;环比分别上涨0.4%、0.6%,涨幅比2006年12月回落0.3和0.1个百分点(图2)。

(二)房屋租赁价格环比继续上涨,同比涨幅回落

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二、三季度分别下降了0.3和0.7个百分点,但涨幅低于同期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四季度,工业和仓储用房租赁价格由三季度下降0.5%转变为上升0.4%;住宅、办公楼和商业娱乐用房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6、0.7和1.9个百分点,其中办公楼和商业娱乐用房租赁价格涨幅分别比上季度下降了2.1和0.7个百分点。

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状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最低工资标准提高

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增幅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6年11月份全国有29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后29个省市平均最低工资标准为602.4元,比2005年增加106.4元,上涨21.5%。

(二)土地交易价格同比涨幅提高,工业仓储用地价格涨幅提高较多

2006年四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6.1%,涨幅比三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6.1%、5.6%和7.9%。工业仓储用地虽然上涨最小,但其涨幅却比三季度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四、国际价格水平的基本概况

(一)出口价格同比涨幅提高较多,进口价格相对稳定

1、2月份,进口价格比较稳定,同比分别上涨4.7%、4.8%,涨幅比2006年12月分别下降0.6、0.5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4%和4.6%,涨幅比2006年12月份分别提高2.7和1.9个百分点。1、2月份贸易条件指数分别为100.7和99.81。

(二)国际原油价格回升

2007年1月2日,WTI原油近月期货价格收于61.05美元,与上年末持平,但随后便出现持续下滑趋势,1月18日跌至50.48美元,为2005年7月以来的最低价,跌幅达17.3%。此后,国际油价旋即出现强劲反弹,近期在60美元上下振荡。3月27日收于62.44美元。

(三)国际铜价有所回升,镍锡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

1.国际镍锡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铜价格下降后有所回升,铝锌价格下降。2007年年初以来,六大国际基本金属价格有升有降。其中,铝的价格下跌,锌的价格出乎意料地大幅回落,铜、铅、镍和锡的价格较年初有不同程度的上涨。3月1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铝和锌的现货价格分别收于每吨2181美元和3235美元,较上年年末下降了23.5%和25.3%,铜、铅、镍和锡的现货价格分别收于每吨6630美元、1963美元、50345美元和14185美元,较2006年末分别上涨了5.4%、10.6%、47.2%和19.2%。

2.国际农产品价格冲高后略有回落。大豆和玉米仍然延续2006年9月以来的上涨势头,年初以来有所上升,近期回落明显,小麦价格则在振荡中小幅下行。

第二部分 当前价格走势的成因分析

一、CPI同比涨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升较快

2007年1-2月份,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等价格的同比涨幅与2006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提高,对CPI的拉动作用分别增加了1.02、0.09和0.09个百分点。这是CPI同比涨幅提高的原因,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较快是主要原因。

(一)粮食价格上涨、肉禽及制品和蛋类价格的回升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

1-2月,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为1.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75.0%。而粮价上涨、肉禽及制品、蛋类价格的回升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其中肉禽及制品、蛋类价格的回升对CPI上涨的拉动作用最大,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肉禽及制品和蛋类价格的回升的主要原因是:(1)粮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2)受2006年初“禽流感”、“口蹄疫”的影响,肉禽及制品、蛋类价格下跌,导致2006年下半年以来家畜和家禽供给减少;(3)“禽流感”、“口蹄疫”的影响消失,肉禽及制品、蛋类的需求回升。供求趋紧和成本上升共同推动肉禽及制品、蛋类价格上涨。

(二)消费加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部分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增幅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同比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居民的购买力,拉动消费加快增长。2007年1~2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累计14502 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3.4%,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幅提高2.1和2.3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的加快为保持消费品价格的稳定和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入的加快增长同时推动了居民的消费升级,在“衣、食、住、行、玩”中,居民在“住”、“行”和“玩”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较快。1-2月,与“住”相关的家具类、家电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产品的消费增长显著加快,涨幅比2006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9.0、4.3和14.1个百分点(表2)。在旺盛的需求拉动和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的综合作用下,1-2月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中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价格、居住类价格中的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2%、5.7%,涨幅比2006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3和3.2个百分点。CPI中与玩相关的旅游价格、文娱费分别增长1.2%、2.8%。

另外,受劳动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影响,1-2月份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继续较快上涨,同比涨幅为5.8%,与2006年同期持平。

(三)受房价上涨的影响,房租价格对CPI的拉动作用增强

受房价较快上涨的影响,1-2月份居住类价格中的房租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2%,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对CPI的拉动作用增强。而由于今年两节前后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调整较少,居住类价格中的水电燃料价格同比上涨仅为1.8%,涨幅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6.6个百分点。

二、P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回落和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下降

(一)投资增速回落带动PPI涨幅回落

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效果,投资增速回落,新开工项目减少。2007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同比增长23.4%,比2006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比2006年全年回落1.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10061个,同比减少14.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72亿元,同比下降35.8%。特别是,市场对投资的制约作用明显加强,煤炭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回落(表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总体上带动了PPI稳中趋降,2007年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比1月份降低了0.7个百分点。

(二)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带动PPI回落

1、2月WTI国际原油现货月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16.7%和14.9%,带动了2月份(滞后1个月)国内PPI中的石油和天然气业产品同比下降7.7%,影响PPI总水平下降约0.2个百分点。在原油价格下降的带动下,国内汽油、煤油和柴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8.5%、13.3%和10.5%,涨幅比1月份均有所回落。

另外,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有色金属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1、2月国际铜、铝、锌的现货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带动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回落,PPI涨幅也随之回落。

(三)钢材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和成本推动

从国内需求看,虽然投资整体增速回落,但投资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与钢铁需求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增速加快。1-2月,房地产业投资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城市公共交通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速,分别达到97.2%、111.5%和69.3%。这些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钢材的需求增长,推动钢材价格回升。

从国外需求看,受国际钢材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的影响,2006年年初以来,钢材出口持续高速增长。2006年1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555万吨,同比增长205%,创历史新高;2007年1~2月份,钢材出口数量和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然分别达到了438万吨和437万吨,同比增速高达142%和136.2%。

从成本推动因素看,2006年12月21日和22日,宝钢分别与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两家铁矿石公司达成协议,2007年进口铁矿石在2005、2006年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又上涨了9.5%,增加了钢材的生产成本。另外钢铁企业的用煤、用电和运输成本也有所增加。

在国内外需求持续增长和钢材生产成本的综合作用下,钢材价格持续回升。

三、房价涨势趋缓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和资本市场分流了部分房地产资金

2007年初房地产价格延续2006年持续上涨的走势,但涨幅趋缓,新房销售价格指数涨幅回落。供求失衡和政策调控仍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供求总量失衡是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

从需求面上看,多种因素促使住宅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一是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居民住房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引致的住房需求愈加活跃,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支出同比增长11.8%,高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农村居住支出同比增长28%,高出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二是婚龄人口大幅增加引致住房需求强劲。三是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相对较低的信贷门槛刺激了部分房地产投资需求。2007年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银行存差11万亿元,存贷比69.3%。四是房地产市场的高回报和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国内外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从供给面上看,住房供给量的增速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虽然2006年国家加大了调控住房供应结构的力度,但是房地产开发的周期性决定了供应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对住房供应总量和结构难以产生明显影响。2000年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持续大于竣工面积增幅,2006年销售面积增幅高于竣工面积增幅12.8个百分点。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房价涨幅趋缓

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从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大量投机资本离开房地产市场。此外,六部委从市场准入、经营管理、机构和个人购房等方面规范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进一步限制了国际游资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行为。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社会预期进一步稳定,房价涨幅趋缓。2006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增幅为5.5%,比2005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

(三)资本市场分流了部分房地产资金

2006年股票、基金市场的火爆,吸引了部分投资资本。沪深股指2006年全年分别增长了130%和132%。资本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原打算投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上涨压力。

四、加强流动性管理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保持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同时,引导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步上行,全年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上升90个基点。

二是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继2006年两次上调基准利率之后, 2007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再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以此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三是充分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继2006年下半年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007年人民银行分别在1月15日和2月25日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增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四是发行定向票据。2007年3月,人民银行第五次发行定向票据1000亿元,票据期限也从前四次的1年期增长为3年期,从而延长了资金锁定时间。

总体来看,在以上综合措施的作用下,流动性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投资增速回落,缓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CPI基本稳定。

第三部分 未来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景气指标分析

(一)居民物价满意度创历史新低,对未来物价走势仍然悲观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2月中、下旬对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居民对当期物价的满意度创历史新低

一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15.8%,较06年四季度下降了1.9个百分点。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占比仅为10%,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8、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有25.9%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2和3.7个百分点。

2、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指数回落较大,但仍然比较悲观

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仍然比较悲观,但物价上涨预期指数与2006年四季度相比有明显回落。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38.6%,较上季下降了9.7个百分点,但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8个百分点。有44.3%的居民预测物价上升,仅有5.7%的居民认为物价会下降。

(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购进价格指数略有回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1月份为55.1%,2月份是53.1%,比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数据经验表明55%是PMI的平均水平,其对应的GDP增速大约在10.5%左右。2月份PMI下降预示着GDP增长水平也在回落。总体来看,PMI预示着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同时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同步均衡回落,供需关系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价格将表现出基本平稳的趋势。

二、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国外需求展望

1、出口增速仍然会较高,但下半年增速会略有回落

(1)全球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增长,但下行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4.9%,将比2006年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欧洲与亚洲经济成长势头强劲,而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放缓。由于受到改革带动的就业增长的驱动,欧元区经济将保持持续性增长,IMF将欧元区2007年经济增长率由2006年9月预计的2.0%上调至2.4%。由于房屋市场的降温及燃料成本上升导致IMF对美国2007增长预测由2.9%下调至2.6%。中国经济增长会略有减缓,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可望大体上维持2006年的增长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以下积极因素:①世界经济增长源和动力多元化趋势仍将继续。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稳定。②国际油价仍有可能在波动中回落至较低水平,并在相当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③美国的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表明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因素仍然较好,如果房地产市场降温势头缓和,美联储下半年能适时降息,美国经济摆脱衰退威胁的潜力是存在的。

然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亦面临一些风险:①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恶化仍不容忽视。②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依然严重,通货膨胀压力难以消除,金融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会受到冲击,资产泡沫越来越严重。③世界地缘政治局势有可能加剧动荡,甚至急剧恶化,美国与伊朗的核问题仍然存在冲突的可能。

(2)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未来走

势存在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2007年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较小,相反,三、四季度可能择机降息。欧央行2007年内,尤其是在上半年仍有可能加息2至3次。2007年1月11日,英格兰银行决定将回购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5.25%,成为2007年第一个加息的主要工业国家。加息的主要理由是英国近期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地增大。英格兰银行在2007年第一季度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较大。日本银行2月21日将隔夜拆借目标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0.5%,以后仍有可能继续加息。

(3)出口增速将略有下降

未来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①2007年世界经济仍处于较稳定的增长期,虽然美国经济略微放缓,但一定程度上可由我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口需求的增加而得适当的抵补;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2007年对高新技术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的实施,出口竞争力将增强,出口结构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③集体和私营企业贸易自主权的增加会促使企业积极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将进一步增加;④国内产能的逐步扩大会带来出口增长的动力。

未来我国出口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来自竞争对手更为严峻的价格竞争,造成中国产品出口的困难;②因为资本输出国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这将对相关企业的资金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我国出口增长;③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2007年的实施将减少相应产品的出口。

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2006年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速在上半年会较快,下半年将略有回落,全年出口增速将略低于2006年。

2、进口增速将略有提高

2007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消费预期将加快。进口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累积效应、以及国家进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都有利于2007年进口的增长。但由于进口替代能力的逐步提升,进口增速应不会显著加快。

3、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得到缓解

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贸易的主体,而且国内产能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存在,但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逐步得到抑制。预计2007年上半年贸易顺差仍然会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长势头会减弱,全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比2006年有所下降。

(二)国内需求展望

1、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2007年宏观调控中最突出的任务,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引领我国进入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2006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将推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这些措施包括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军人工资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促进了农民增收等。(2)2007年“两会”高度突出“民生主题”,将促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消费增加提供有力保障。(3)股票及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不利于消费增长的因素:(1)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2)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国内需求的扩大有待时日。(3)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消费提高需要过程。

预计2007年消费增长速度将不低于2006年,农村消费增长和结构升级加速将是2007年消费增长中的主要推动力。

2、投资结构将得到优化,增速会略有回落,但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

制约2007年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将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势头有望得到遏制,这在年初已经有所体现。2007年1~2月份,新开工项目10061个,同比减少14.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72亿元,同比下降35.8%。(2)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将逐步增强,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落。

促使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动力包括:(1)地方的投资冲动依然较强。(2)企业盈利水平提高,资金来源宽松,投资的积极性较高,投资增速难以大幅下降。(3)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我们维持2006年12月对投资“上半年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投资可能反弹,全年投资增速会略低于2006年”的判断,原因在于上半年在土地、信贷和投资项目清理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惯性作用下,新开工项目数目同比会下降,投资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新开工项目会逐渐增多,投资可能反弹,投资增速会加快。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在22%左右。

(三)预计GDP增长率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均为10.0%

在假设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3%、利率保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CPI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7年我国GDP会呈现先小幅回落、后小幅回升的增长态势,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模型对2007年四个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0.20%、9.85%、9.80%和10.05%,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GDP增长率分别为均为10.0%。

三、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变动的因素

1、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

(1)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继续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国际原油的供求关系是紧平衡,原油价格容易受地缘政治紧张、自然灾害、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幅波动,未来国际原油维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上的价格水平上运行的可能性很大。国际有色金属价格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受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影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色金属需求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而有色金属供给能力有限,有色金属价格反弹可能性较大。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可能性仍然较大,会带来CPI、PPI上涨的压力。

(2)粮食价格存在小幅上涨的压力

近期粮价涨势趋缓,全年存在小幅上涨的压力。主要依据是:

总体供需基本平衡,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条件。2004~2006年,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实现增收,同时净进口粮食7075万吨。2006年底粮食产量49746万吨,国内需求50500万吨,加上净进口2365万吨,产需缺口为1611万吨,供给略大于需求。同时,2006年粮食库存较2003年增加约2000万吨,考虑到农户存粮减少大约1500万吨以及粮食损耗的因素,总库存基本稳定。预计2007年粮食生产和需求仍将基本同步增长,因此我国粮食供需虽然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但粮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条件。

主要粮食品种都存在上行压力。2006年我国稻谷供需缺口有800万吨, 随着稻谷在酿酒、制药和食品等方面用量增加,需求量稳中趋升,2007年存在一定的供求压力,稻谷价格会呈现缓慢上涨的趋势。2006年全国玉米加工能力达到1400亿斤,增长40%,加工能力扩张量是增产量的4倍,估计2007年供小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玉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国际粮价有可能拉动国内粮价的上升。受干旱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产量下降1.6%,但是,因人口增长、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世界粮食需求量比上年增长1%。世界谷物产需缺口达7500万吨,期末库存已将到历史低点。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回落,大量投资基金转向农产品市场。粮食供求关系偏紧和投资基金大量的涌入,国际粮价将在高位振荡,有可能间接推动国内粮食价格走高。

(3)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会推动主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一是水价改革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升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提高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价格;二是煤炭价格改革将全面反映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由此出台或可能出台的提高资源税征税标准和资源补偿费征收比例、加强安全保障和劳动保障、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政策措施会推动煤炭生产成本上升,推动煤炭价格上升。三是2007年电力企业合同煤价格上涨约8%,电煤价格上涨和环保成本的计入将提高发电成本,推动电价上升。

石油、天然气、煤、电和水既是重要的工业资源品,又是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水平上涨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推动PPI和CPI水平的上涨。

(4)土地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价格上升

2007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将带动房地产投资和需求进一步增长,土地与房地产市场间的供求矛盾和土地市场调控机制及地价形成机制的不断成熟,将继续推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

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国家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统一制定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这是推进土地价格市场化定价、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过低的工业用地价格将得到提高,这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成本,推动产品价格上升。

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从2月起正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30%~60%不等的土地增值税。同时,国家也将进一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这些政策措施都将增加地价上涨的压力,进而推动产品价格上升。

(5)企业环保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将增加企业成本,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提出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但2006年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加强环境保护政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新建项目必须经过能源消费及环境影响评价;勒令现有不达标企业停业或关闭;淘汰电力、制铁、水泥、焦炭等领域落后的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对企业的约束力将逐步增强,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投入成本,推动产品价格水平上涨。同时,国家发改委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准备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资源性产品定价,这将进一步加大了价格上涨压力。

(6)劳动力成本提高对未来价格水平有向上的推动作用。未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会逐步上升,主要因为:一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村年轻人数量下降,影响了劳动力供应,劳动力供求会结构性趋紧;二是国家陆续加大对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用工成本逐步增加;三是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逐步稳定上升会提高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

(7)消费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可能对CPI上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明显。2007年我国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可能会给CPI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

2、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

(1)投资增速回落会带来PPI下行的压力。2007年投资增速回落,短期内会导致国内对投资品和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减缓,带来PPI下行的压力。

(2)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带来PPI下行的压力。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应将在2007下半年会充分显现出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宏观经济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但这将使得相应产品出口增长放缓,国内供给相应增加,竞争程度加强,带来价格下行的压力。

(3)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前两年投资建造的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带来PPI下行的压力。我国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供求基本平衡,但水泥、电解铝、焦炭、汽车等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产能过剩会带来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压力。由于近年来我国消费品产能不断扩大,部分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4)当前货币信贷调控措施有利于未来价格水平保持稳定。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采取的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加强了流动性管理,将有利于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有利于保持未来价格水平稳定。

(二)预计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均为2.3%

2007年CPI会呈现先走高、后回落的态势。前三季度,CPI会持续走高,四季度CPI同比涨幅会明显回落。模型对2007年四个季度CPI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2.35%、2.25%、2.50%和1.90%,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增长率均为2.30%。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唐旭 焦瑾璞 执 笔:莫万贵 刘斌 王兆旭 王月 王沛英等(本文为课题研究成果,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作者供职单位。部分内容和图表有删节)

来源: 中证网

相关文章:
物价上行风险有所加大 央行担忧整体通胀压力
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 居民对物价预期不乐观
2007年国内焦炭价格将具有一定的回升空间
图表: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1月)
图表: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2007年2月)
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7年2月)
央行调查:近9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
2006年12月西部十二省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提、调、转、降——细数百姓身边的价格涨落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