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长三角16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长三角16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7元,位次变化明显的是南京市从去年的第11位跃升至第9位,增幅16.9%列第一;上海市居民人均收入则首次突破2万元,达20668元,继续领跑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收入主要靠工薪
差距仍在扩大
国家统计局对于这次的统计结果表示,苏浙沪之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8元,比上年增加2023元;浙江7城市居民平均收入18606元,比上年增加1994元;江苏8城市居民平均收入15610元,比上年增加1967元。上海市居民收入高出浙江7市平均水平2062元,高出江苏8市平均水平5058元。江苏8市低于浙江7市平均水平2996元(2005年度江苏低于浙江2969元)。尽管这两年来江苏沿江各市的居民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与上海、浙江地区相比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
从居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薪收入仍然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江苏8市与浙江7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中92.3%源自于工薪收入。数据显示:江苏8城市居民工薪收入低于上海、浙江。2006年江苏8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10483元,增长13.3%,比2005年减少了5.8个百分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上海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16016元,增长12.1%,增幅比2005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浙江7城市人均工薪收入13249元,增长9.0%,比2005年增幅减少了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06年,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11801元,浙江7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12926元,江苏8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10446元,上海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14762元。江苏居民与上海、浙江居民相比,形成了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同步差距,除受收入总体水平的限制,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社会保障程度以及居民预期收入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即期消费。
区域鸿沟缩小
经济低谷崛起
长三角城乡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从不平衡到平衡、不协调到协调的携手共进势头。区域内“经济鸿沟”呈缩小态势。这已经成为了诸多长三角专家的公论。
2006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855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3个百分点缩小为1.7个百分点。
上半年的数据同样显示,在江苏、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也分别由去年的2.4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缩小为0.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苏浙沪入选百强县数量占全国近一半,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出现‘微型城市化’迹象。目前,这一区域的农村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正在实现瓶颈突破,伴随这一过程,农民收入也出现了加速增长态势。”徐长乐认为,长三角经济在经历了十余年高速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迅速上升,城乡差距将逐渐弥合。
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江苏颁布《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两份文件从战略的高度对苏浙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给予这些地区相当多的扶持政策。
苏浙两省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正在发挥效应。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丽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去年同期增长28.7%的基础上增长19.8%。而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消息称,2006年上半年,苏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94.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39.8和17.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方面,苏北与江苏全省保持同步增长,实现利润增幅高于江苏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对此,民革江苏省委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建议:扶持基础性行业,整合过度竞争性行业,开放、规范垄断行业,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缩小行业差距的主要手段。对零售、餐饮、纺织服装等过度竞争性行业,加强整合,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对垄断性行业加大开放和规范管理的力度。对垄断行业,能放开的应坚决放开,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对不能放开的,则采取规范的办法,将留归部门和企业的垄断收益收归国家财政。(邓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