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经济增长潜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将激发广大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经验将推广到其他地区甚至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有利于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等矛盾交织,短期内难以化解,将对经济特别是投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2,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美国、日本略有回调,欧元区跌至2013年6月以来新低,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即使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世贸组织预计的4%,仍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当作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口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1.8%,随着自身规模扩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不断增大。
第二,中国外贸竞争优势“青黄不接”。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几年年均涨幅超过10%,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当于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出口订单和产能快速向周边国家转移,不仅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发达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且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支持相关产品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仍不完善,出口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贸易便利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涉案金额大,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往往对中国出口企业裁定以较高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国家制造业陷入困境,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上升,导致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趋于增多。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面对外贸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将深入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外贸发展潜力。在市场倒逼作用下,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下,不少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的优势产品正在涌现,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推动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