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下考古人员匮乏 南海千艘古沉船面临考古困难

2013年12月30日14: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物考古 古代沉船 水下考古 南海 水下考古学研究室

原标题:我国水下考古人员匮乏 南海千艘古沉船面临考古困难

新华网太原12月30日电(记者王飞航)近日在太原举办的“华光礁Ⅰ号沉船”山西特展上,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表示,在我国南海水域已经发现近千艘古代沉船,但目前我国能“下水”的考古工作人员还不足百人,水下考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南海被誉为“世界第三黄金水道”。在浩瀚的南海水下,已经发现大量中国古代沉船遗址,它们大多散布在西沙、南沙和中沙众多岛礁沙洲四周二三十米的水下。

文物在海底沉睡多年,打捞出水对文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我们不打捞,不法分子就会盗捞,破坏更为严重。”一位考古专家说。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设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拉开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序幕。

“经过一段时间的水下考古工作,我国水下考古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华光礁Ⅰ号沉船所沉没的地点位于海南西沙群岛中部靠南,它也是我国西沙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船,对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丘刚说。

据介绍,水下考古的作业内容与田野考古大致相同,“陆地上很容易就完成的测量、拍照、取样等工作,到了水下,变得异常艰难;20米深的水域,每天工作时长不能超过半小时,且一天只能潜水一次。”丘刚说,水下考古证的获得要比陆地考古证要难得多,截至目前,全国仅有50多人考取水下考古证。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曾公开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和西沙工作站,同时开展考古研究船的建造、重点海域的专项调查、重要沉船和水下遗址抢救性保护等重大项目,从而构建起国家主导、以沿海海域为主、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今年4月,我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已经在重庆开工建造,该考古船设计排水量为930吨,全长56米,宽10.8米,吃水2.6米,航速12节,建成后可承担水下文化遗址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