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红四方” 专家呼吁保留合肥小氮肥工业遗址

2013年06月26日16: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红四方 工业文化遗产 合肥小氮肥工业遗址 中国盐业总公司 产业规划 工业建筑

遗产彰显人类智慧密码

    对于红四方工业遗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花建认为,应积极地进行保护。国内外的很多案例已经证明,城市中新锐文化与历史遗产相得益彰、和谐共存,才会吸引知识性劳动者的入驻和停留。只有留住人才的城市,才具有创新的软实力,也就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急功近利不可能成为显示城市智慧和包容能力的基础。

    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保存工业遗产,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智慧密码,传承工业文明的精神,才能使城市有更加长远的集聚力和创造力。现在大部分的政府管理部门看到了文化遗产,如老宅、老街和古庙的价值,但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工业化过程中的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也是非常值得探索和重新认识的。这些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倘若经过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将会成为这座城市胸口上的一枚闪亮奖章;而被损毁和被迅速剿灭的工业遗产,会留给这座城市一个长久怀念的哀伤。

    类似红四方这样的工业遗产如何保护,是很多工业城市将会碰到的问题,花建认为,在保护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护工业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工业遗产和智慧密码。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工业文明,蕴含着科学理性和法律理性,正是这种科学理性和法律理性,使人们创造了巨大财富。工业文明的保存,不仅是外壳的保护,还要彰显其中的精神。

    第二,许多的工业建筑本身,就表现出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智慧。比如上海1933老场坊,原本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当年在保护翻修时就发现,建筑的空气循环系统就是利用自然抽风循环回路达到先进的节能减排效果。比起现在的很多建筑,这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领先创造。当我们再回头重观留存多年的工业遗存时,就像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创新课。

    第三,努力赋予这些工业建筑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用一种新的业态,与原来的业态形成良好的对接。这是让工业遗址能否重放光彩的关键,需要运营者和管理者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慢慢地开发和服务,在带来人气的同时,也会为周边地区改变创造新契机。

    老工业遗址可以成为新引擎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城市的文化历史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在拆迁或者重新规划中,我们发现,很多城市既没有真正建设起新的文化,也没有把历史上一些比较有文化内涵或者文化符号的东西保存下来。所以,一个城市在规划当中,应该确定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规划,规划当中有一项应该是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重点项目,甚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该有专项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规划,让城市具有更多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

    北京宋庄艺术基金会创办人胡枫谈道,一个城市想做产业规划和园区开发,如果在工业遗址和文化遗址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效果将事半功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希望城市面貌一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改造过程中不应忽视那些遗址的价值,除了可以简单地将其作为遗址保护下来,同样也能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这样的开发更可能重新激活该地区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前提是,应把它纳入城市的地区性整体规划中进行,并充分结合地区性的产业业态。

    8文化集团战略顾问潘宣亮认为,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记忆和留恋,而这种依恋,外在表现无外乎文学、艺术和建筑形态。这是一个时代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代人及其后人传承创新的基础,尤其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历史贡献的老建筑,更衬托出后人对前人的追忆。拆旧建新,代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留旧建新,同样可以弘扬时代的前进脚步。国内外老建筑保护转型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并获得了物质生产和精神遗产的双丰收。红四方可以通过内部改造,导入文化、设计、演艺、旅游休闲、体验产业,开辟新的产业空间,焕发新的青春,与现代高楼相辉映,别具风韵,何乐而不为?

(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 供稿)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