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概况

2013年06月13日17: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无锡

无锡,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之一以及经国务院首次批准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同时也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布码头、钱码头、小上海之称。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是在江南蒙蒙烟雨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正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江南名城无锡美丽风景的。

【建置沿革】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从现属陕西的歧山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隋、唐、宋相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浙江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83年3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国务院恢复撤县设市工作后,于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县、宜兴县、无锡县先后撤县设市,设立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位置面积】 无锡市,别名梁溪,简称锡,位于北纬31°07′至32°02′、东经119°33′至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全市总面积为4627.47平方公里(市区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0%;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0%。

【地形地貌】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无锡市地貌雏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约1.8亿年)的华夏系构造,它使无锡地区褶皱成陆。而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7000万年)因强烈的火山活动和新块褶皱构造的形成,使原来比较稳定的基底又生新复活升高。距今约25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它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东西间褶皱和断裂,使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最高峰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人口概况】 2011年末,无锡市户籍总人口467.96万人,比上年增加1.40万人,增长0.30%。其中,市区239.47万人,比上年增加0.86万人,增长0.36%;江阴市120.88万人,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增长0.15%;宜兴市107.61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增长0.34%。 在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男性232.67万人,女性235.29万人,性别比98.89 :100。

【行政区划】 2011年,无锡市辖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6区和新区管委会,及江阴、宜兴2县级市。全市有32个镇、51个街道,下设578个村委会、580个社区居委会,95个村(居)委会(合一)。

【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灾害频繁。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统计资料)平均气温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时数1924.3小时,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热是7月,最冷为1月。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干旱、寒潮、冰雹和大风等。由于受太湖水体和宜南丘陵山区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

水资源:全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总长2480公里。市区河道总长150公里,平水期水体容积800万立方米。太湖为江南水网中心,面积2338.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44.28亿立方米,年平均吞吐量约52亿立方米。因此,无锡地表水较丰富,外来水源补给充足。地下水资源据不完全资料测算,市区储量为634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为6453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无锡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方面,无锡市除栽培植物外,拥有自然分布于地区内以及外来归化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属、950种、75变种。占全国的比例为:植物科数39.94%、属数15.61%、种数3.5%。植物种类中,草本植物有744种,占总数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类)有206种,占总数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优良用材的树种有杉木、檫树、樟树、紫楠、红楠、麻栎、锥栗、榆树等。药用植物400多种。动物资源方面,鸟类有170多种;鱼类为90多种,太湖中的银鱼,长江中的刀鱼、鲥鱼、河豚是名贵鱼类;兽类有30多种,主要有华南兔、穿山甲、豹猫、黄鼬等。

【旅游概况】 2011年, 无锡旅游行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加快建设“旅游服务城”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即城市”战略,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城市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狠抓入境旅游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全市旅游“一体两翼”更加协调发展。

入境旅游全面突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0.3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6%。国内旅游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725.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全年旅游总收入达89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65家,其中5星级饭店7家、4星级饭店20家。全市共有旅行社14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15家。无锡博物院、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中国吴文化博物馆·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至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40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7家,等级景区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无锡在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全国50个大中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测评中得分82.7分,居第六位。无锡灵山实业有限公司、宜兴市旅游园林管理局局长夏曙希分别被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江苏康辉旅行社票务中心新区营业部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无锡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票务中心、无锡灵山胜景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团队接待室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11年,无锡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8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达到10.74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1.7万美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22.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28.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29.05亿元,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8:54.2:44.0,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3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物联网产业增长25.8%、新能源产业增长28.5%、新材料和新型显示产业增长31.8%、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7.7%、微电子产业增长15.1%、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8.5%、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33.2%、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23.6%。

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净增就业9.38万人,各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9.67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7%。

民营经济继续稳步壮大。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金52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7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3.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0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上缴税金5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1863.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市场物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居高位。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6,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5.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1。

【城市建设】 2011年,无锡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三年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工作,践行低碳、绿色理念,重大项目统筹保障能力、城市交通通达能力、生态环境质量、民生保障力度显著提升。

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规模展开,相继完成无锡中央车站、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建设,启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城市重点道桥建设高强度推进,围绕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周边路网配套、太湖新城等路网加密以及破解城市交通瓶颈、完善快速路网体系等主要目标,年内,分批建成太湖大道隧道、金匮大桥等工程,全年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地铁建设重要节点顺利完成,地铁1号线高架土建施工全部结束,18个地下车站完成主体结构建设,11台盾构机下井掘进约18公里;地铁2号线19个站点全部开工建设。地铁建设管理水平得到全国同行肯定。无锡大剧院、环境监控中心、文物交流中心建设以及无锡大会堂、太湖饭店改造工程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实施,铁路无锡货运南北两站调整、下甸桥二类口岸移建以及通江物流园区建设等工作按计划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省、市下达治理太湖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浓度比上年有所下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太湖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水质排放稳定达标,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排水达标区域基本覆盖主要建成区。计划投入运行的6座污水厂全部建成,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4.9万吨/日,55家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20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一批生态公用示范区的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示范应用项目基本建成。金城湾公园基本建成,太湖广场中心公园改造、鼋头渚充山大门停车场、锡惠名胜区入口公园工程全面完成,宝界山顶观景平台正式开放,梅园扩建一期工程及梅品种国际登录园项目启动实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现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100%,各项环卫考核指标全面达标。自来水尾泥资源化利用项目、惠山区危废处置项目、桃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预处理提标改造工程、污泥安全处置工程以及建筑垃圾监管和再利用工作等全面推进。推进太湖新城“三管一能”项目(直饮水、中水回用、垃圾真空收集和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示范项目)建设,5万吨/日规模的再生水回用示范项目设施基本建成,0.4万吨/日再生水取水站投入试运行。中瑞低碳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建成并具备运营条件,太湖新城世尊酒店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建成投运,无锡市跨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行列。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展开,村庄环境整治标准提高,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窗口地区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全市有250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47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协调推进拆迁安置工作。依照房屋征收法规精神,调整完善房屋征收管理模式,制定出台与上位法衔接配套的房屋征收补偿政策体系。房屋拆迁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扎实细致,保证《无锡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的顺利出台,控制房屋拆迁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在房屋征收和拆迁管理体制调整的同时,老项目拆迁加快推进,新项目征收前期工作启动,减少房屋征收与拆迁新、老政策过渡中的矛盾。全市7个区累计完成房屋拆迁面积1561万平方米,其中,国有土地拆迁210万平方米,集体土地拆迁1351万平方米。征地拆迁安置房结转项目与新开工项目同步推进,安置房期房供应量持续放大,全市7个区征地拆迁安置房累计施工面积226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6万平方米,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征地拆迁安置房安置审核工作加快,市区安置集体土地拆迁过渡户28423户。

稳步推进民生保障工程。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年度保障性住房预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出台《无锡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分配工作按进度完成,得到国家、省各类专项督查组肯定。年内,全市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7109套(间),新增廉租住房1702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7004套,新增限价商品住房2145套。“城中村”、危旧房改造范围扩大到中心城区173平方公里内,市区完成“城中村”改造4046户,面积83.22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32.53万平方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34.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72%;商品房销售额为396.84亿元,比上年下降31.02%;全年商品住宅(不含经济适用房)加权均价为8636元/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8%,达到价格调控预期目标。全力保障供水安全,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保障性扩能工程加快推进,锡东水厂、雪浪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建成投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交发展质量,公交车辆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公交万人标台数居全省第一,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公交线网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完善其他公共服务,加大天然气设施和管网的建设及安全检查力度,提升市政照明作业质量;健全全民应急抗灾设施,地铁太湖广场站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和人防、防震教育基地启动建设。

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围绕两大综合交通枢纽——无锡中央车站和京沪高铁无锡东站的建成投用,超前部署,迅速形成管理机制,配齐配强管理力量,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查找问题、落实整改,确保两站的顺利运营,展示两大窗口的良好形象。突出热点问题治理,先后实施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高速公路沿线广告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各类整治活动。加大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做到“整洁、规范、有序”。规范垃圾收运和处置管理,保持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完善创新管理机制,突出“太湖杯”等城管创优体系对重点工作的考核,调整强化有关长效管理措施。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建设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与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有机衔接,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更为规范,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整合后运行规范,市区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做到统一“操作平台、信息发布、监管程序、收费标准、运作方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拓展建设工程监察联合执法领域,专项治理及“打非治患”中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维护建设市场秩序。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