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韩寒”掀轩然大波 质疑韩寒应持什么尺度

2012年01月31日10:2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韩寒 路金波 方舟子 三重门 公共知识分子 文体学 天才 粉丝团 亭林镇独唱团

春节期间,网络最热门话题不是贺岁,也不是度假,而是“方韩骂战”: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韩寒”是一个包装出来的“神话”!双方“粉丝团”乃至社会各界名流路金波、姚晨、宁财神、石康等纷纷加入其中。这场论战从兔年吵到龙年,战火越烧越旺,韩寒近日宣称将起诉到法院并索赔10万元,方舟子昨天则作出“五点声明”强调,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他还要求,希望“在合适场合与韩寒当面对质”。

“人造韩寒”掀起轩然大波

1月15日,麦田在博客发表《人造韩寒》一文,认为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是他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引发强烈关注。16日,韩寒在博客中高调回应,表示如果有人可以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影星范冰冰则再出2000万表示“力挺”韩寒。18日起,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论战。27日,方舟子发表长篇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文章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而挑起这场论战的麦田,先是发出声明,表示因证据不足向韩寒父子道歉,然而几天后,又突然“反悔”表示坚决应诉。

此外,网上还出现一个很牛技术帖,一篇叫作《文体学和韩寒作品分析》的文章,用列表、二维图“文体学”的专业名词,铆足了科学神探的派头,分析了韩寒、韩仁均、郭敬明和南派三叔文章里“的”、“得”、“地”的出现频率,得出结论:韩寒父子的文字风格差不多。

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用“亭林镇独唱团”账号出现在微博上,对“代笔说”表示否认,并于25日凌晨再次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手稿。据韩寒在其博客上介绍,《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他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27日下午,“亭林镇独唱团”转发了韩爸韩仁均的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韩爸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摆脱之前被扣上的能人形象。韩寒则发了一篇博文,说听到父亲特地写了这个文章想让事情弄清楚,觉得“特别的凄凉”。

质疑韩寒应持什么尺度

记者查阅方舟子博客,发现从18日到30日,方舟子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韩寒进行了质疑。包括质疑代笔:“韩寒自称熟读钱钟书,却不知道《书店》一文关于幽默的说法其实是抄自钱钟书的《笑》。”质疑写作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质疑说谎:“你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的写作、语文成绩的好坏等等),岂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质疑文史水平:“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

很显然,根据方舟子这些文章的论述,只能说是怀疑,或者说“质疑”,但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表明韩寒确实是“人造神话”。对此,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何平说,方舟子的质疑如果针对的“人造神话”是“文学上”,那么现在讨论的只是“谁写”这个事实真伪层面的,而非“写得如何”这个审美层面。但同样的真伪之争,方舟子在质疑唐骏文凭的时候,可以用一条严密的证据链条来加以论证,事实本身当然“非黑即白”。但这种方式用在韩寒作品“谁写”这个问题上,可能就会产生判断的偏差。因为,“文学的写作,既可以是经验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加之传媒在塑造韩寒过程中的‘有意的片面’,我们不能要求作家的艺术性创作和事实一一对应。”而且,对写作者来说,“很多细节的回顾与把握,乃至于很多描述性、评论性的文字,很难进行精确细微的‘考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何平对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推理方式是否精准有效持保留意见。

“不过,这并不代表韩寒不能质疑。”何平强调,“方舟子对韩寒的跨界质疑是不应该被网络口水淹没的。韩寒可以讨论,关键是用怎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讨论。”何平进一步说,评价韩寒,最起码还有两把尺度。一个是“文学的尺度”,韩寒首先是一个青年作家,但无论是文学界,还是社会各界,有多少人广泛深入阅读、研究过韩寒的作品,并对其文学能力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事实上,很多人都是从想象乃至道听途说来谈论作为作家的韩寒的,这样怎么能够正确评价‘文学’的韩寒?”另一个尺度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尺度”。很多人把韩寒当作公共知识分子,韩寒作为一个80后,长期以来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些都值得肯定。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了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现象,这些都值得深刻探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方舟子在跨界之余,其实也体现了文学界、知识界在某些问题上的缺席与失语。韩寒不是单一的个体,这场论战,如果能够纳入正确轨道,从教育、文学、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深入反思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那就能够收获正面的效果。”

文化论争是“求真”而非“争胜”

半个月的论战,双方的火药味都很浓,由于缺乏确凿证据,80%的网友站在韩寒一边。那么,方舟子有没有权利在公共空间质疑韩寒?南京律师崔武说,韩寒和方舟子都是公众人物。既然是公众人物,那就有接受公众质疑的义务。在这场论战中,方舟子当然有权利质疑韩寒,不过,如果论据不足,“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崔武强调,我们提倡相对的“合理质疑”。不过,质疑之后,还需要“小心求证”,而被质疑者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加以回应。这样,才能让双方之间的话语权达到平衡。一种宽松的语言环境,才能够让双方的论战得以充分展现,从而进一步澄清事实,给公众提供合理的判断根据,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外,韩寒准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双方可以在法庭上,通过各种辩论、举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面对纷纷扰扰的名人论战,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吕方认为,方舟子当然有质疑的权利,韩寒则应该更具宽广胸怀接受质疑并从各方面来证明自己。不过,争论双方如果陷入持续性的,甚至于恶意的咒骂与攻击之中,则就偏离了正常的文化论争的范围,要始终明白,质疑是“求真相”而非“争口气”。吕方进一步强调,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只听一种声音了,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各种观念碰撞融合,公众在多元选择甚至于矛盾取舍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他说,“文化多样性的博弈过程,就是文化内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净化、提高的过程。”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